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彝区学前教育”话题引发观点交锋 专家、学者、网民——热烈参与,碰撞思想火花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2-12 18:43 大字

网友热议●纪实

2月8日上午,微博名叫“NaH伙火伙”的转发了《凉山日报》新浪官方微博里关于“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报道”,并就对学前教育实行“汉语”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后,陆陆续续有网友开始在微博、微信或者QQ群等网络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众多网友的热议中,有反对单独地进行汉语学前教育的,觉得汉语和彝语应该推行“双轨”制,也就是彝语和汉语教学同时实行;也有赞成实行单一的汉语教学,认为这样有助于提高彝族孩子的汉语水平,能够在小学更好地学好汉语,从而为一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站在彝语的传承发展角度提出的不同意见。

学前汉语教学——

是以牺牲母语为代价?

“凉山要使劲推广学前汉语教育,完全忽略母语,理由是上学孩子听不懂汉语,但是,为什么不用彝语教学,逐步提高汉语。”一位微信号为yz1314的网友在朋友圈说,小时候不懂汉语,难道长大就不懂吗?学习汉语一定得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吗?

他的评论引来众网友的讨论,支持者认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特殊符号,在日常生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也要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母语教学在彝区的教育教学中应该优先教育。学好母语后再学习汉语等外语的时候,教师以对比的方式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过渡到汉语文化,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传承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汉语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以对比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等,使学生理解接受汉语文化。

特别是转发和跟帖“NaH伙火伙”微博的网友都支持他的观点,认为学前教育实行“汉语”教学,那是彝族母语消失的“前奏”。

学前汉语教学——

民族文化会消失?

“你觉得现在应该用什么方法改善凉山的乡村教育?”一位网友问名为“NaH伙火伙”微博主人,他不回答、不言语。

有网友认为彝语是彝区孩子的母语,学前教育学习汉语知识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没有什么负效果,只会开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也会为成长铺就一条道路。

同时,认为“双语”(汉语、彝语)一起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也大有人在。

QQ名为“小彝彝”的网友在QQ群说学前教育必须实行双语教学,不能舍弃母语。

QQ名为“活跃”的网友意见跟“小彝彝”大同小异,稍微不同的是,他认为,学前教育重点学好汉语,彝语更多的可以用家庭教育完成,或者是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特别是有条件的家庭,把自己的娃娃教好彝族语言和彝族文字,担当起彝族文化传承责任。

“小彝彝”和“活跃”观点得到了群内很多人的点赞,认为实行双语教学是最好的途径,不仅学到汉语,更能传承和发展彝族语言以及文化。

“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开放的,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吸取精华,抛去粗糙。”QQ名为“遗忘天涯”的网友说每个国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是“海纳百川”地发展,如果固步自封就会自然消亡或者是阻碍民族的进步。彝族文化也应该被其他文化容纳,其他文化也应该被彝族文化容纳,从而不断发展。所以,学前教育实习“汉语”教学无可厚非,是学习、接受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学习汉语后,会更加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甚至创新发展。

“遗忘天涯”的观点得到QQ名为“蝴蝶”等网友的支持。

“蝴蝶”说,如今,全世界的民族都一样,国外的热衷学汉语,中国人也热衷学外语,但是,不管是什么民族和国家,善于学习的民族最终都是先进的民族,所以,彝族孩子学好汉语有百利而无一害,彝族孩子的综合素质越高,会越热爱彝族文化,热爱就会有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就会更加繁荣。

学前汉语教学——

母语教学能否并行?

在推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和发展好双语教学,网友也在支招。

QQ名为“沙玛”的网友认为汉语和彝语两种一起学,不应仅局限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要学,必须纳入考试才行,不考会流于形式;但是重点可以是汉语,因为母语学起来比较容易。

“沙玛”的观点得到了以“小彝彝”为代表的网友的支持,认为“彝语”也应该在彝族地区纳入所有升学考试科目,这样才能被重视。

“没啥可说的,从自己开始吧,能做的就做,尽自己所能。”众多网友一致认为无论怎样,开展学前教育对凉山彝区的孩子都是好事,每个人都要为开展好学前教育贡献力量,动员亲朋好友的孩子入学。

本报记者 米色你阿木

学者说

学习彝汉双语并不矛盾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何刚

思考:由点带面

从单一的语言交流到双语教学的平衡

“以我们学院为例,学生100%为彝族,从彝语言文化高校教育管理的角度反过来思考,学前教育这一阶段至关重要。”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何刚坦言,“西昌城区内的儿童普遍都接受了三年幼儿教育,而彝区儿童大多是直接进入九年义务教育,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的差异自然不言而喻。”

作为彝族语言文化教育管理者,何刚也在思考凉山州彝区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才能做好语言平衡问题?何刚说,汉语学习并不会挤掉彝语,二者不仅不相矛盾,还因为语言的开放性而相辅相成。因此,要做到更好地交融,他认为可尝试在学龄前开展双语教学,实现语言教育的双向平衡。“学前教育正好可以解决从母语起步的适龄儿童顺利过渡到双语教学这一问题。开展双语教学并不是‘一刀切\’,应针对彝族聚居区、彝汉杂居区等因素对课程课时做相应调整。”

建议:由微到宏

从学前基础教育到提高民族地区素质的嬗变

加大投入和建设师资队伍。继续把更多的思考和财力投入在教育上,同时加大对适宜凉山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凉山本地有很多双语人才,把这一部分人才引进到学前教育中,通过彝汉双语教学,培养彝区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学龄前儿童年纪较小,凉山彝区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不少学生需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学校,对于低龄学生应多考虑学校位置的布局。

学前教育应避开“学校应试教育化”。彝区学生大多没经历幼儿教育阶段,因此学前教育更应该不以分数为标准,而应以开展轻松、愉悦、情景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及听、说能力。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彝族神话、寓言、谚语中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故事,过去长辈讲述的这些故事让人终身受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彝区很多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成为了“留守儿童”,此时彝区学前教育就应多承担传承优秀彝族传统文化这一责任,将优秀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也是体现彝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本报记者 郭舒曼

老师说

“启蒙教育是关键”

昭觉县庆恒乡中心校学前班教师土比史博

“学前班教育是贫困地区彝族孩子最关键的启蒙教育,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和没上过的区别很大,1至6年级的学生我都教过,我明显感觉到这种差别,上过的孩子因为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能更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上起课来也比较轻松。”昭觉县庆恒乡中心校学前班教师土比史博这样对记者说道。

据土比史博介绍,5、6岁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思想就像是一张白纸,任由老师彩绘,我们就灌输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从小就对学习充满渴望、充满期待。

6岁的曲木伍合刚来学校时不懂汉语,不太爱说话,很不自信,总是一个人静静坐在座位上,不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有时甚至会默默地流眼泪,我试图教他一些简单的话,增进交流,但他总是很不自信,从来不敢大声开口学。

一学期过去了,曲木伍合已经慢慢地开始和老师、同学进行简单地交流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把学校当成了他的另一个家。

学前班我们主要教1至10以内的加减法、组成等进行反复教学,打好基础,只要有80%的孩子完全掌握、会听会读、会拼会认,能跟上一年级的教学步伐,我们就很满足了。

现在的曲比阿依相比一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会礼貌地向老师们问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被选为了小组长,成为了老师的小帮手。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改变,我深感欣慰,今后将竭尽所能,让我的孩子们尽量飞得更高更远。

本报记者 吉俄阿西

新闻推荐

守望公正廉洁强化法治建设 ——州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解读

本报记者张鹏解读嘉宾州人大代表昭觉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欧阳武智州政协委员、州法制办主任艾裕双州政协委员四川省谦亨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杨全中州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国友过去一年里,全州检察机关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