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拳王自创彝族拳法 察尔瓦摇身一变成“兵器”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1-19 18:50 大字

陈兴康在香港国际武术节时的精彩表现 陈兴康演示察尔瓦拳“弓步斜推”

在运动健身方面,您有什么绝活吗?您身边有朋友在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健身吗?报料吧!我们正在全城搜寻运动达人,任何在健身方面“不走寻常路”的人都可以给我们发邮件或者给我们打电话。(信箱:852016183@qq.com,请注明“运动达人”;电话:18081631812)。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等着您!

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同胞,喜欢披一件羊毛织的披毡,称为“察尔瓦”,它形似斗篷,长至膝盖之下,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这样一件生活必需品,被一位深爱彝族文化的汉人转化成软兵器,并创出了一套精彩绝伦的彝家察尔瓦拳。这位高手名叫陈兴康,他不仅研究拳法,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武术高手。

1959年出生于昭觉县的汉族小伙陈兴康从8岁便开始习武,曾数十次获得全国、全省武术大赛金牌。生长在大凉山,陈兴康从小就酷爱彝族文化,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大量查阅资料,并实地考察彝族武术文化。当知青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兴康与一位彝家放牛小伙摔跤,从中受启发着手研究彝家拳法,历时三十多年创造出的彝家察尔瓦拳,该拳法一经亮相,便在第九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获得“挖掘优秀传统武术套路”金奖 。

师出名门的查拳高手

陈兴康8岁那年拜王学谦(中国著名武术家王树田的义子)为师,进入师门后陈兴康非常刻苦,而且他的悟性特别高,同门师兄弟学不会的招数,陈兴康也能立即领悟,因此他深受师傅喜欢,还让他兼任了半个师傅的角色。

自古英雄出少年,1974年,年仅15岁的陈兴康与师兄弟们首次代表凉山参加全省武术比赛,并在比赛中用一套四路查拳赢得金牌,凉山代表队也获得了团体第三的好成绩。在之后的很多年,只要陈兴康参加全省武术比赛,查拳项目金牌总是被他揽入怀中。

每次出去比赛都载誉而归的王学谦和陈兴康在凉山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找他们拜师学艺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后来,凉山州府搬到西昌,州体委在西昌建立了文化宫武术辅导站,王学谦和陈兴康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指导站的教练。陈兴康回忆说:“那时候电影《少林寺》掀起了一股武术热,来武术指导站报名的人太多了,从6岁的小孩到70岁的老人都有,每一期辅导站要招收300多名学员。”

看到大家对武术的热爱,王学谦和陈兴康两人的除了感动,更觉得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对武术、民族地区武术文化传播的责任。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王学谦和陈兴康的精心打造,1984年,西昌武术辅导站获得全国先进辅导站,师徒二人也分别获得全国、全省优秀辅导教练荣誉称号。

自创彝家拳法

1977年,陈兴康高中毕业后下乡到昭觉县竹核区当了知青,那时候他天天与彝族老乡同吃同住,对彝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劳作时,陈兴康经常与彝家小伙摔跤切磋武艺,有一天他突然灵光一现,产生了创造一套彝家拳法的构思。从那时起陈兴康开始观察记录彝族同胞们生产生活中的细节,不断将彝家文化与中华武术融合在一起。通过长期观察总结,陈兴康发现彝族同胞的察尔瓦简直就是一件不得了的软兵器,它既能格挡刀枪剑戟的劈刺,又能像长鞭一样飞舞击打,于是陈兴康决定以察尔瓦为基础创造彝家拳法。

就这样,一钻研便是三十多年,而这些年来,陈兴康一直热衷于彝家拳法的研究,他还根据相关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掌握了彝族民间武术棍术、刀术、剑术、叉术、钩镰、流星、链夹、竿术、拳术、绳标等十几个项目,并把这些项目慢慢融入到自己所创的彝家察尔瓦拳之中。2011年,陈兴康的察尔瓦拳基本成熟了,此时正好收到香港国际武术节组委会发来的邀请函,陈兴康觉得这是一个展示和推广彝家察尔瓦拳的大好机会。于是,精心准备后,他独自一人自费前往香港参加了武术节。

每年的香港国际武术节,都是武术家、武术爱好者们的一次盛会,它规模和档次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因为参与的国家和地区多达40多个,参加比赛的人数多达近万人。“比赛前,我觉得自己的四路查拳一定能获奖,但没有想过彝家察尔瓦拳也会获奖。当时只抱着展示彝族武术文化的想法去参赛,没想到大家都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武术套路,觉得很新奇,也很很震撼!”看到自己创出的民族武术被大家认可,陈兴康的心情早已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彝家察尔瓦拳的成功,让陈兴康有了更多的想法。他觉得彝族民间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非常高的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但目前对于彝族民间武术的弘扬和保护工作没有做好,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彝族民间武术的萎缩和枯竭。所以近两年来,陈兴康又开始练习、挖掘和整理彝家枪、孟获刀、彝家棍、毕摩剑这些当今中国武术具有代表的器械,结合彝族的特色来逐步完善彝族的武术系列套路。而为了整合力量,加强彝族民间武术的研究,大力宣传和弘扬彝族民间武术,陈兴康想成立一个“凉山彝族武术文化研究会”,对现有的彝族民间武术项目进行普查,对现存的项目进行规范整理和提升改造;对一些失传的项目进行发掘、收集和创编,避免失传。

本报记者 杨恒

新闻推荐

“彝区学前教育”话题引发观点交锋 专家、学者、网民——热烈参与,碰撞思想火花

网友热议●纪实2月8日上午,微博名叫“NaH伙火伙”的转发了《凉山日报》新浪官方微博里关于“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报道”,并就对学前教育实行“汉语”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后,陆陆续续有网友开始在微...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