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锁住“碗边风” 高原山地支起大风车

四川日报 2014-11-06 11:47 大字

昭觉风电场一期工程日前顺利投产,但建设中遇到许多难处——

□本报记者 何勤华 徐登林

10月22日上午,凉山州昭觉县特口甲谷乡的一处山脊上,大风吹来,33台“风车”随风转动。当天,四川省首座高原山地风电场——昭觉风电场一期工程顺利投产。

“在高原山地建风电场,开发风电,我们面临测风难、吊装难等‘四难\’。”华能四川风电项目筹备处昭觉项目部经理袁辉直言。

迎难而上,2012年12月,昭觉风电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今年7月16日实现并网发电。袁辉说,一期工程装机容量49.5兆瓦,每年可为电网提供0.89819亿千瓦时电量。

华能四川风电项目筹备处主任田玲介绍,四川筹备处于2010年10月进入凉山,推进前期踏勘、选址及资源评估等工作,“四川盆地像一个碗,碗底没有风,但碗边是有风的。”当时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昭觉山区没有风速记录。华能工作人员跑了近10个山头,建起4个测风塔,2011年初到年底,开展测风工作。“几乎没有道路,寻找和走到取风点十分困难。”筹备处副主任陈淼告诉记者,拿到整年测风数据后,经过分析,发现风能资源很好,速均在10m/s左右,适合开发风能。截至目前,四川筹备处已同凉山州昭觉、布拖、会理、宁南、木里五个县签订了项目开发协议,现已核准并开工建设风电项目10个,共49.35万千瓦。

测风结束后,即转入项目执行阶段。施工道路的修建,是特口甲谷风电场建设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从昭觉县城到项目所在地,有近40公里,但当时仅有10多公里的道路。因此,要保证机组设备的运输,项目部先修通了22公里的进场施工道路。

2012年12月,进场路开工建设,直到2013年10月,道路才基本贯通。为何这么慢?袁辉说,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制约。一是降雨,这期间的一个月24天在下雨,增大了施工难度。二是路面的地质条件。袁辉和施工团队采取分段分点的办法修路,停雨的时候抢时间、抓进度,做好人、材、机的有效分配,形成大会战氛围。20多天后,大件物资陆续运往施工现场。

西昌到昭觉县城,公路距离100公里,但首次叶片运输,走了6天。袁辉告诉记者,这是对项目部的一大严峻考验。第一批叶片运输时,恰好遇到冬季,冰凌灾害给运输带来很大难度。从西昌往昭觉的省道307线有一片飞播林,“这段近20公里路程,整整走了4天。”袁辉说。

来到昭觉风电场,这里海拔3200米左右,大风不停吹来,记者的笔记本纸张被风吹得哗哗作响。“这里的风速常年有13m/s,准确说来,不利于吊装。”袁辉说,项目部委托专人,拿手持测风仪现场测风,一旦风小下来,立即吊装。“吊装是整个施工中最关键、最危险的,有不可控因素。”袁辉说,一期33台机组吊装前后花了3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新闻推荐

公共租赁住房“租改售”凉山翘首以待

□本报记者徐登林文/图10月26日正午,阳光灿烂,昭觉县城北保障房建设工地上,三座塔吊长臂当空,不断将建筑材料运送到七楼顶上,数十名建筑工人或搬砖、或送水泥、或糊墙。“这还是2012年和2013年的保障...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