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忆——马帮 淡淡的悠长回忆
在古代,商贸往来中,马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西马帮因零关古道而生,见证了古道的繁荣兴衰。
零关古道是商贸往来的命脉,商贸往来最离不开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马帮。在古代,商贸往来中,马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起马帮,给人的印象便是长长的马队、模糊的背影、清脆的马铃声,给人的感觉又是淡淡的、古朴的、厚重的,当回忆马帮的真实生活时,展现的却是悠长的古道、匆忙的脚步、艰辛的旅途……
马帮因古道而产生
马帮因古道而产生,是各个地方商贸往来的纽带。“人、马、货物”是马帮的三大要素。人是马帮的组织者、主导者,由锅头和马脚子(赶马人)组成。马是重要载体,没有马,就无所谓马帮,在马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少则百十匹,多则几百匹,一些大型马队甚至有上千匹。货物是人和马赖以生存的保障。
马帮常年奔走在古道上,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野营露宿的生活。他们一般天还没亮就要起来,给骡马喂料然后上好货物启程。中午吃一次午饭,中途实在太累又中途休息。天色昏暗时,马帮都要尽力赶到他们必须到达的地方,在那里宿营,并在天黑前埋好锅烧好饭,卸完货物,搭好帐篷。
每天的工作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饭的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的洗碗,很多事情都是轮流做,尽量做到各有其责、平等分工。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是马帮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风餐露宿、严寒酷暑、风霜雪雨,那是家常便饭。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艰苦生活,造就了马帮人的冒险、守信、吃苦的精神,并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但他们的运作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每次生意,马帮的所有人都要分工负责,以保证货物完好无损的运到交接地点,由对方一一清点。要是出了纰漏,做了手脚,下次就没有人再请你了,也就意味“饭碗”丢了。所以马帮特别看重信誉,也特别守信,要是在路途中出了以外,马帮所有的人都会承担责任,哪怕倒贴,也要让客户满意,以保证自己的信用。
马帮的规矩和禁忌
马帮有马帮自己的规矩和禁忌。比如“中途休息”叫“打尖”,“吃午饭”叫“开稍”,“露营”叫“开亮”,“工钱”叫“彩利”。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则借它字代替。如“三”谐“丧”,以“神”字代;“四”、“十”谐“事故”、“蚀本”,以“重双”和“金”字代。有些音意含凶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如“虎”称高鹰,“蛇”称老梭,“狼”称山兵,“鬼”称黑影,“哭”叫汪,“灯”叫亮子,“锅”叫祖师,“肉”叫片片头,“饭”叫钢等等。途中若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若遇送葬就叫“送财神”、“进财”,含有讨口彩的意思。
这些都是语言禁忌,其他还有骡马禁忌、衣饰禁忌、食宿禁忌、物象禁忌、出行禁忌等。
骡马禁忌有:忌骡马体貌异常,如马额有白,马背生旋、白蹄白尾等;忌骡马行为反常,如骡马夜间卧眠,半夜马嘶骡吼;忌当生人面前数马,忌马穿过羊群,忌马脖带草藤而归。
衣饰禁忌有:忌穿红、黄二色衣服,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忌裹腿松散、跨越草帽、乱抛草鞋等。
食宿禁忌有:忌盛饭菜旋转锣锅,忌饭前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开饭时,遇到路人,一定要邀请同食,哪怕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饲喂。野外宿营时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悬崖下忌,火种熄灭;住店时忌与生人同房,忌放置东西无序。
物象禁忌有:忌见鹰禽兔子,忌见耗子搬家,忌见蛇交配、蜕皮,忌见马蜂乍窝等,一般违背常理的物象都是马帮禁忌的。如看见这些禁忌,就要采取吐口水,喊避祸话的方式化解,有的还要烧香、磕头以驱除禁忌带来的不利。
出行禁忌有:生肖属马日严禁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出远行。
马帮中最大的规矩就是每次吃饭钱前,必须把牲畜照顾好,先把骡马喂好、喂饱,人们才会开饭。因为马帮所有的人都要靠骡马才能生存下去,先喂马以表示对马的尊重,让骡马和人的感情更进一步。
山间铃响马帮来
山悠悠,水潺潺,山间铃响马帮来。马帮给当时创造很大的财富,让整个商贸活跃起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马帮却处于当时底层,没有人会去关注他们,只把他们当作运输工具,而他们创造的价值却被忽略。
马帮在越嶲行走的路线由北向南依次经过大渡河、大树堡、晒经关、白马、河南站、八里堡、平夷堡、大湾、深沟(清溪关)、五道桥、双马槽、海棠、腊梅营、蓼叶坪、白沙沟、腊关顶、梅子营、凤凰营、保安营、连三营、利济站(保安)、青杠关、板桥、马敞河坝、大寨、王家屯(新民)、大屯、小屯(天皇寺北面山下)、越西县城、小孤山、丁山桥、中所镇、陶家营、五里牌、炒米关、白泥湾、小哨、长老坪、小相岭、登相营、泸沽镇、西昌。
千里迢迢送“贡椒”
青杠关(今板桥乡青松村)的花椒是马帮路上最受欢迎的商品。宋朝时期,越西花椒已经是远近知名的贡品,越西花椒被称为“贡椒”至少已有上千年历史。《凉山志》、《宋史·本纪第五》均有宋太宗开宝二年(969年),邛部川入朝进贡记载。《元志》也载:邛部川,在宋时岁贡名马土物。《巴蜀史志》明确记载,宋代邛部川以马匹、花椒等土产交换内地的茶叶、丝绸。《中华文化通志》记载:宋代邛部川农业已有较高水平,当地特产红椒已是远近知名的贡品和商品交换的重要物资。
在民间,贡椒的来历又是另一种说法。据青杠关90多岁的老人施学品说,越西本地就有野生花椒生长,主要有藤椒、高脚黄、两面针、狗椒等,而目前越西种植的花椒品种是一个叫刘贡一的本地人引进的,距今大概有近千年的历史。当时,刘贡一引进了20多株花椒,种在青杠关的对门山山上。这些花椒树相当适宜青岗关的气候,长的很快,进入生产期后,每年每株花椒树都会摘5斗(150斤)鲜花椒。由于青岗关得天独厚的气候造就了花椒特有的品质,这里产出的花椒油重粒大、色泽红润、芳香浓郁、香麻可口。很快,刘贡一引进的花椒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在这里普遍种植,青岗关的花椒也随之声名远扬。朝廷下派官员到此,当地百姓把花椒作为礼品赠送,下派官员又把这里的花椒向皇帝进贡,得到皇帝的赞赏,列为贡品,“贡椒”也就成了这里的花椒的名称,传扬开来。
由于越西的花椒享有“贡椒”之美誉,花椒也成为了马帮运输的重要商品,花椒香气浓郁,但敞在空气中的时间一久,花椒的香气就会散发掉,质量就会下降。为了让花椒保存长久,且香气质不减,马帮摸索出了一种独特的保存方法,最大限度保存了花椒的品质。
青杠关的村民施学政告诉了我们古时马帮保存花椒的方法。施学政说,一般人家保存花椒都是用的布口袋和装洋芋的木桶。但马帮进贡的花椒和驮运出去卖的花椒却有特有的保存容器。保存进贡的花椒和卖的花椒的容器是用竹条编制的竹桶,竹桶里面覆上一层黑褐色的“洋油”,使竹桶不透一丝气,这样就可以让花椒一直保持色泽鲜红,香气横溢,驮运起来也比较方便。遗憾的是这黑褐色的“洋油”究竟是什么东西做成,施学政并不知道,这种“洋油”的制作方法更是随着马帮的消失而失传。
马帮铃声日渐稀落
如今,越西也还存在零星的马帮,只是此马帮非彼马帮。现在的马帮也是运输的工具,只是少了商业的成分。他们只生存在一些山区之中,帮人们托运一些建筑材料到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没有古代马帮的浩大规模,也没有古时马帮独特的文化底蕴。
不知是马帮见证古道的繁荣兴衰,还是古道见证了马帮的产生消亡。马帮的铃声日渐稀落,商贾的千金散尽,灿烂的文化却浸入这条零关古道上,与山谷中的河流一起长流不止,和人们的生活一样繁衍不息。
长长的马队景象再难寻觅,那渐行渐远的队伍慢慢隐去,马帮的背影逐渐淡化,只留下悠长的回忆,让人蓦然想起。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讯(记者辜波)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昨日9时23分,凉山越西县(北纬28.4度,东经102.8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5公里。成都铁路局介绍,地震波及成昆铁路部分区段,白石岩站至漫水湾站间18个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