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出门见花海,赶花不走远 古道养蜂人付文江:一路赶花 一路见证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3-31 18:30 大字

与蜂为伴,付文江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蜂群、割蜡、摇蜜…… 因为坚守质量为上,付文江的蜂蜜不愁卖。

在这个阳春三月油菜花绽放的时节,家住中所镇五里牌村的村民付文江早已将20多个蜂箱摆放在离家几公里的油菜花中。蜜蜂来来回回在花间穿梭,辛勤的采集花蜜,而付文江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这几年,越西不断发展油菜、甜樱桃等特色农业,一到春天,上万亩等油菜花盛开在越西坝子上,樱花、桃花、梨花等也不甘落后,竞相开放。

出门就见花海,周围就是群山。富集的蜜源,让付文江不再东奔西走。与蜂为伴30多年, 付文江的养蜂生涯见证着关于家的一切。

文/图本报记者 陈坤 陈爽 

三月,又见菜花黄。一夜春风,越西坝子的菜花齐刷刷地开了,黄澄澄的一大片,在山坳、在田间喷薄而出,沿着嶲水河畔蔓延开来,映黄了大半个天际。风拂过花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花,金黄色的花浪在田野里跌宕起伏,绵叠得没有尽头。离中所镇不远的油菜花中,一顶帐篷隐约可见。暖阳下,群蜂飞舞。

在这个阳春三月油菜花绽放的时节,家住中所镇五里牌村的村民付文江早已将20多个蜂箱摆放在离家几公里的油菜花中,蜜蜂来来回回在花间穿梭,辛勤的采集花蜜,而付文江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与蜂为伴。付文江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蜂群、割蜡、摇蜜……

这是最甜蜜的工作,追逐花季,收获琼浆。这是最辛苦的工作,奔波辗转,感悟生活。时空转变,付文江30多年的养蜂生涯见证着关于家的一切。

虫为媒:

“赶花路上”多艰辛

30多年前,在越西的广大农村,大多数老百姓固守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不甘于此的付文江心里却想着该如何赚钱贴补家用,改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外地人到越西高价收购蜜蜂,一箱一箱地往外运。心中一下谋生想法:这个行当应该可以。 

他开始思索养蜂那点事。 

一天,一群蜜蜂突然造访,这让付文江喜出望外。他想尽办法将蜂群留了下来,在他家安家落户。 

从此,他就与这“百万大军”结下不解之缘。 

要养好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书、请教、实践,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蜜蜂身上,一年下来,一窝蜂变成了4窝,他从中尝到了甜头。 

接下的时间里,他的蜂箱逐年增加,他开始从中筛选产糖量高的蜂巢发展,对于产糖量不高的则下狠心淘汰,有时在外遇到其他养蜂人好的蜂巢时,他总是软磨硬泡高价收购。 

和其他养蜂人一样,蜜蜂多了,蜜源少了,他开始了追花逐蜜之旅。 

赶花,最累的是赶路。因为蜜蜂白天要采蜜、酿蜜,活动频繁,所以,只能在晚上等蜜蜂回巢休息时开始运输。包装蜂箱,收拾帐篷,装运蜜桶、带上生活用品……每次出行,车都装得满满的。为了赶在天亮前到达目的地,每次赶花,装车、行路……什么都要利落点,要和太阳比速度、抢时间。路上怕堵车,到了目的地又怕遭遇阴雨天,因此除了运输,还要随时关注各地的天气预报。

“那一年,跑洋县、跑梓潼、跑内蒙,大半年下来,蜜蜂跑了不少,路费花了不少,钱却没有赚到几个……”付文江的回忆仿佛让人看到了养蜂人奔波的脚步与漂泊的身影。

“不过,你把它当作春游,当作长见识,那就心情好了。”老付这样说。

一路赶花,一路艰辛。养蜂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结果是“甜蜜”的,长年奔波在外,他从单调的生活中品味出了精彩,把苦闷的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哲学。 

花为介:

“坐享其成”一路歌 

“以前是一年四季在外,哪里有花就朝哪里赶。现在我是稳坐军中帐,坐享其成。”说起这几年的养蜂,付文江很有感触。 

这几年,越西不断发展油菜、甜樱桃等特色农业,一到春天,上万亩的油菜花盛开在越西坝子上,樱花、桃花、梨花等也不甘落后,竞相开放。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越西的山更清,水更绿,山花更烂漫。 

出门就见花海,周围就是群山。富集的蜜源,让付文江不再东奔西走。每年,他将蜂箱放在离家几公里的范围内,针对不同时节,不断变换放蜂地点。自己在忙活之余,还能时常回家看看。 

“赶得远不如赶得勤。”这是老付的养蜂心得。 

“二三月采集油菜花蜜,三四月我们村周围的槐花开了,四五月间山花又来了,仅半年时间,每个蜂箱就能产蜜100斤左右,几万元票子就到手了。剩下的时间让蜂儿们休整休整,省了跑远路的辛苦,挣到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 

戴上环披着纱帐的帽子,付文江走进其中一个蜂箱,利索地抽出其中一块台基条(插在蜂箱内,存储蜂蜜的板),顿时成群的小蜜蜂四下围着他飞舞起来。付文江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任凭蜜蜂爬满他的整条手臂,依旧自顾自地查看台基条上的蜂蜜数量。“蜜蜂采完蜜后,就回到蜂箱,然后在台基条上酿蜜,遇上这个时节,像这样的一块,一个星期蜜就能满,一个蜂箱能酿出大约15至20斤左右的蜂蜜。所以每天我们都要查看这些台基条,蜂蜜满了就要通过机器把它们打出来。”

付文江告诉记者,蜂蜜不能随采随取,那样的蜂蜜水分多,糖度不够,品质就差了,我的蜂蜜必须等到蜂巢满并结蜡后才取,这样的蜜才够香甜醇厚。

由于坚守质量为上,他的蜂蜜无须叫卖,在当地就能销售一空。

现在,家里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对二老体贴孝敬。他也曾想过不再干这辛苦活了,好好享点清福,但30多年的养蜂生涯已让老付对蜜蜂有了感情。“一会儿不见蜜蜂,心里都觉得少了点什么。”付文江这样说。

而富集的蜜源,市场的需求,更让他看到了养蜂的前景。“明年,不种地了,专心养蜂,扩大规模,好好干一下。”说这话时,付文江颇有点老骥伏枥的壮志。

采访即将结束时,付文江的妻子接到放学回家的两个孙子。孙儿们来到养蜜场,一走进帐篷,已迫不及待地嚷道:“爷爷,我要吃蜂蜜!”

付文江舀出半杯刚取出的蜂蜜,孙子拿在手里,跑出帐篷外。夕阳下,归巢的蜜蜂漫天飞舞,小孙子用小手沾了些蜂蜜放在嘴里,转过头笑着说:“爷爷,真甜!”

新闻推荐

下乡赶集送文化、送知识接地气

本报讯根据2015年全州语言文字工作会的精神,结合越西实际,越西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利用书古乡赶集时间,于3月30日,越西县语委副主任王布机、洛边彩哈带着语委工作人员到书古乡向群众发放了《农村彝...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