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不穿风漏雨,出门不人背马驮 电视墙、新沙发、家庭音响都不稀奇 住进彝家新寨,西埝村村民心里美美的
蓝天绿树衬彝寨。 住上新寨合家欢。
“安逸,住上新房子,心头也踏实了!”1月12日,记者走进越西县西山乡西埝村,坐落在半山腰那一间间白墙红瓦的新房子成了点缀在青山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搬进新建的彝家新寨,村里1721位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变美了,大家的心里也美美的。
房建了,路也修了,日子有盼头了
“现在房子建好了,而且修得那么巴适,路也修好了,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一谈起彝家新寨建设这件事情,西山乡书记马吉克就激动起来,因为眼前这一排排漂亮的新房子的一砖一瓦都集结了政府和百姓的心血。
聊起修建新寨之前他的住处,马吉克有些无奈。他说,他在高山上那个住了好几代人的老房子里生活,算算也差不多有40多个年头了,一遇到下雨天,他就担忧,因为窗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常见的事情。一到冬天,刺骨的东北风就毫不留情地钻进了他的屋子,他也常用些稻草试图堵住那些裂痕,可都是无用功。冬天的晚上,他会因为冷空气的忽然到来而冻得睡不着觉。而不只是他,他的大多数亲戚也住在高山上。所以,对他来说,他注定是一辈子都要住在高山上,一辈子都要跟冷空气和下雨天“斗争”了。
除了住处是吉克心里的痛,不便利的交通也让吉克吃了不少苦头。他回忆说,几年前,为了生活,他时常将他的种植出的粮食拿到城里变卖,从家里到县城只有3公里,可他却要背上好几十斤的粮食走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县城,辛辛苦苦从家里背到城里的粮食,却只能卖到100多块钱,买些生活用品后也就所剩无几,然后还得再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回到家里。从他家通往城里的路是一条坎坷不平,崎岖的山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所有跟他一样家住高山的百姓的状态。每次进趟城,吉克的腿都要酸痛上好几天。
而现在,情况都改变了。吉克和其他村民们都住进新屋子,他不再跟冷空气和雨天“战斗了”,更让他高兴的是,新铺的水泥路,从城里就能直通他家门口。上了年纪的他不再每次都辛辛苦苦地扛着几十斤粮食到城里了,一辆三轮车就能把他的粮食带到城里,并且他的子孙也有了新住处,以后不会再像他一样受苦了。每当吉克想起这些,他就会和老伴儿乐上好几天。
电视墙、新沙发,农村不比城市差
“哟,电视墙、新沙发,这些都不稀奇,你们城里有,我们农村照样不差。”一谈起现在村民的好日子,吉克就自豪起来。他说,西山乡西埝村共有农户355户,共1721人,是彝、汉、藏三族杂居区。全村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耕地面积844亩,主要出产烤烟、水稻、玉米、洋芋等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3863元左右。然而现在,彝家新寨的建设给了他们一个温暖舒适的家,不少家庭还在自家屋子里装了美观的电视墙,墙上的装饰物是由心灵手巧的彝族姑娘亲手制作的十字绣装裱而成,好些家庭还买了新沙发,甚至有些家庭还装了音响,音响里传来动听的音乐声响彻整个小村庄。
谈起彝家新寨的建设,县扶贫办副主任唐文杰介绍,西山乡彝家新寨建设总投资647.92万元,其中公共设施144万元,住房改造503.9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77.72万元,共计完成住房建设118间,新建民风民俗活动场所一个,硬化村道3000米。通过彝家新寨整村推进建设,该村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明确,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要求。而与此同时推进的其它涉及23个乡镇,30个村的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如今政府已投入1.2亿元到彝家新寨建设项目中,现已经按照规划全面结束2649户村民的彝家新寨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人居生活水平。
文/图 本报记者 陈爽 林建江
新闻推荐
春节出游水观音前舞龙表演油菜花海春节在越西,体会最传统古朴的民俗风情,品尝最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观赏原生态美景,看十亩油菜花田,感受越西春的气息。2015年,带你到越西,一起过新年。拜水赏花正当时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