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白虎碉 一座残缺四合院的记忆
坐落在村南面的青龙白虎碉。 碉楼的基角是用巨大的石条建成。
越西南箐乡白泥村,一青、一白、一黄三座碉楼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显得格外醒目,也格外孤寂。
一清、一白碉楼也就是越西碉楼中比较有特色的碉楼——青龙白虎碉,当地人称为青碉和白碉。
这种土碉是越西常见的一种建筑,也是越西建筑文化的一种体现。
土碉是越西常见的一种建筑,也是越西建筑文化的一种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西土碉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大量的土碉被现代建筑取代,这种建筑文化也随之消失。特别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土碉,更是难以保留,只留下些琐碎的“零片”,依稀能追溯出当时的风采。
南箐乡白泥村,一青、一白、一黄三座碉楼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显得格外醒目,也格外孤寂。
一清、一白碉楼也就是越西碉楼中比较有特色的碉楼——青龙白虎碉,当地人称为青碉和白碉。至于黄色碉楼的名字已经淡忘,就连现在房屋的主人吴开明老人也不知道碉楼的称呼,只知道它是碉楼,修建年代也比较久远,具体是什么年代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只有暂时称这座碉楼为“黄碉”。
历史:
隐含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走进碉楼,我们遇到了当地村民郭文金老人,据老人介绍,三座碉楼以前的主人是越西有名的恶霸地主廖金廷、廖春波父子,青龙白虎碉也叫父子碉。
据《越西县志》记载,民国16年(1927年),廖春波到24军军官学校受训,毕业后任24军11旅护卫2营营长,因旅长羊仁安下野而免去军职,廖金廷、廖春波父子在家乡掌握武装100余人,并接收24军遣散造枪工匠近30名,在白泥湾川主庙自办造枪厂,仿造步枪、手枪及子弹等,用于武装自己,部分枪支弹药出售和换大烟,后来被24军军长刘文辉禁止。
廖氏武装驻守灵关通道时期,明征暗抢,残害行人。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过越西,廖金廷、廖春波父子纠集彝汉反动武装数百人,在小山一带企图阻击红军。21日,中央红军一军团等部在九盘营击溃廖氏父子。廖氏父子败退南箐沟。29日,红军离开越西,廖金廷假称应地方民众请求,自任县长。廖春波带反动武装在白泥湾、中所、县城和板桥河一带杀害掉队红军、红军家属及为红军带过路的群众共40余人。
红军离开后,一位身负重伤的掉队红军战士被广乐村一个姓周的老百姓收留,让红军在家养伤。奴隶主巴且家立即向廖金廷、廖春波父子告密。红军离开当夜,廖春波派人将红军绑走,在河坎村一个溶洞边,廖春波及其部下残忍地砍下了红军的右臂,将红军丢进溶洞,并将洞口堵死。为防止红军从溶洞中爬出来,在丢进溶洞之前,廖春波还将红军的手指和脚趾全部砍掉。
由于害怕廖氏父子的报复,没有人敢去救这位红军,只能看着红军在洞中凄惨地死去。
解放前夕,廖金廷病逝。解放后,廖春波于1951年1月13日被公审后依法处决。1971年,整党建党工作组进驻南箐乡,根据当地群众反映,南箐乡政府的干部才知道这位红军的故事,并将红军的遗骸从洞中拾出,用红旗覆盖,葬于一棵大树下。至今这位红军的名字都无人知晓,墓碑上也只留下“红军战士墓”几个醒目的红字。
为了追忆这位无名红军的革命事迹,群众将这个溶洞取名为“红军洞”。红军洞也成为越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闻推荐
春天,就是一个花的季节,而越西县就是被油菜花花包围的海洋。春节刚放假,就接到越西的亲戚发来短信说,越西的油菜花都开疯了。和往年的三月一样,一遍“繁华似锦”的景象。气候资源独特的越西特别适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