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喜看凉山沧桑巨变

凉山日报 2019-04-18 07:37 大字

(上接01版)

“我就是彝族,我太清楚普通话的重要性了!很多刚入园的彝族孩子们听不懂普通话,而且非常羞涩,见人就躲,我和其他教师就采用双语(彝语和汉语)教学的方法,从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循序渐进教会孩子们听懂普通话,学会普通话。”娃儿嘴幼教点的小二班的教师沙莉说。如今,翁贤洋所在班级小二班的小朋友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性格开朗了很多,人人能用普通话和人们主动进行顺畅交流。

据悉,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切实发挥普通话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依托“一村一幼”幼教点,帮助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目前,行动第一阶段已经在11个深度贫困县和安宁河谷民族乡镇的2724个幼教点实施,共覆盖幼儿11.04万人,辅导员6854人,在1年先行先试后,到2019年9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第二阶段将在全州范围全面推行,届时将会覆盖所有不会说普通话的学前适龄儿童。

走出过大山又回到这片大山的幼教点负责人罗代利对幼教点的教学有着自己的情怀:“我和其他老师时刻在思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相信,‘学前学普’是孩子们飞出大山的第一双翅膀,我们希望,能将他们这双翅膀的羽翼编织得更加丰满一些。”

画面二:“易地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出“穷窝”

“我嘛,最大的变化就是长胖了,我以前好瘦哦。”16日下午,谢荣坐在龙湾镇新村(梅雨镇娃儿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自家新房的沙发上,高兴地合不拢嘴地接受记者们的采访。

在搬来之前,谢荣一家7口住在距离梅雨镇龙家湾新村80多公里洼里乡,洼里乡是盐源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从洼里乡到如今的新居,要坐一个小时的船,再步行一个半小时,然后再坐三个小时的汽车:“以前的老房子,是土房子,生活苦,就靠种点粮食过活,我身体不好,瘦得脱相。现在好了嘛,我天天在家带孙子,娃娃也不用我多操心,以前读书要背起去,现在他们就在娃儿嘴幼教点上学,两步路就到了,巴适得很!”

据梅雨镇镇长马银军介绍,龙家湾新村现有652户村民,2752人,都属于易地搬迁户,来自盐源县12个乡镇32个行政村。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集中安置点,是因为此处位于梅雨镇镇政府附近,交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而且梅雨镇在盐源县属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老百姓搬到这里条件好、能生活,是真真正正挪出了曾经的‘穷窝’。”

据了解,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龙家湾新村)共建有17栋单元楼,于2017年6月开工,2018年4月竣工,总投入8700万元。移民们集中入住后,立即成立了村两委和17个村民两组,还由村委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发展产业和就业打工提供帮助和渠道。

这样的“良苦用心”,在盐源县比比皆是。

17日上午,和谢荣一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彭管史站在自家处处坍塌、漏雨的土坯房面前,再一次和记者们一起细细打量这栋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今年5月1日,他就要收拾行囊,搬到拥有前庭后院、3室一厅、80平方米的棉桠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去住了。

画面三:“产业扶贫”打开贫困群众致富路

17日上午11时许,棉桠乡中草药养殖基地负责人杨日木子,拿着一把小锄头,在自家药田里,东翻翻西找找就通过地面上零星的几片小叶子挖出一棵3年生金铁锁。

据杨日木子介绍,棉桠乡中草药养殖基地合作社面积6OO亩左右,加合作农户共计500O亩左右。其中,金铁锁全县有3000亩左右,产量3OO吨左右(市场价70元/斤);续断全县2OO0多亩,产量500吨左右(市场价5—8元/斤);重楼全县300亩(多年生目前无产量),川贝母、丹参、黄精在实验中。

棉桠乡中草药养殖基地是盐源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助农致富的典型例子。基地以农民夜校的方式向广大农户传授专业种植知识,与农户合作种植中药,基地与云南白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直接收购药田药材,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养殖基地每年农忙时,需要大量人工,养殖基地以80元/天支付前来做零工的农民。目前,带动周围不少于300户农户受益。

像这样的典型,盐源县不胜枚举。

搬下山的谢荣如何致富,靠的就是产业扶贫。搬下山后,他在老家种植20亩花椒。再过两年即将结果的花椒预计将以5000元/亩的年收入为谢荣带来一笔不少的收入。

盐源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当地花椒远超其他很多地区产品的高品质,不仅麻味醇正、椒香浓郁,而且品相漂亮、色泽鲜亮。近年来,盐源县委、县政府依托“1+X”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花椒,目前种植面积达40万亩(青红花椒总面积达70万亩),分布在盐源县31个乡镇、全县受益亩数为21万亩,干花椒产量已达1350万斤左右,产值6.75亿元。

通过发展花椒产业,盐源农民贫困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右所乡二村、四村、六村,卫城镇岔河村、比古村,白乌镇三棵树村,棉桠乡木邦营村本是全县比较贫困的村,目前种植的红花椒亩产(生椒650斤、干椒130斤)左右,以常年价每斤10元(干椒为45元)左右的价格计算,每亩收入近5850元。青花椒亩产(生椒1000斤,干椒200斤),以每斤8元,(干椒41元)左右的价格计算,每亩收入近4500元。

当凉山盐源这些巨变,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在中央、省、州各媒体记者面前时,带给他们的是颠覆性的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大凉山,我对凉山的了解仅限于曾经读过的一本《我和我的凉山兄弟》,在我的印象中,凉山偏远、封闭、落后。今天才知道,凉山在成长,在改变,特别是当我看到彭管史新旧房屋的对比后,对我带来的更是颠覆性地震撼,通过盐源,我们可以看到,凉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确有成效,确实有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经验,确实起到了示范效应,值得学习。”民族团结杂志社记者王孺杰说。

“在幼教点听到孩子们用普通话主动跟我打招呼,比看到成排的‘别墅’给我带来的震撼还要大,我自己就是从大山走出去的彝族,我知道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家乡这两年的变化,让我热泪盈眶,让我百感交集。”四川发布记者阿比小平说。

“我常年在凉山工作,亲眼见证了凉山一步步巨变,这些变化,离不开广大一线基层干部的辛苦付出,我向他们深深致敬。”四川新闻网张林忠感慨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芳沁

新闻推荐

盐源:任前谈话 把好廉洁关

“请各位校长先依次自我介绍一下,并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及计划。”“我们的未来攥在下一代手中,而下一代的希望扛在...

盐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