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听泸州援彝干部讲扶贫故事 跨越千里“战贫困”
■本报记者 罗森波 凉山报道
泸州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距千里之遥。
2016年8月起,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分别对口帮扶该州盐源县、普格县。市援彝办负责人说,截至去年底,泸州派出了帮扶干部人才370余人,与两县干部群众共同“战贫困”。
在凉山这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泸州援彝干部有着怎样的扶贫故事?4月2日21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盐源县城的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指挥部,夜话4位泸州援彝干部。
产业在村里铺开
讲述者:赵柱会
江阳区科协副主席,盐源县前所乡中村驻村第一书记
去年7月2日,赵柱会坐车10多个小时,从泸州赶到盐源。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踏足盐源县。山高路陡,是留给赵柱会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这个第一印象就被“颠覆”了。
向组织报到后,赵柱会前往盐源县前所乡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中村面积有48.6平方公里,地势高,地形却平坦,平均每户有10亩耕地。看到广袤的土地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赵柱会觉得中村是大有作为的地方。
赵柱会有10年社区工作经验,开展驻村工作“零过渡”,直接进入角色。她认为,村民要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赵柱会花了5个月时间,与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村民交流。论证后,中药材和花椒产业在村里铺开。
选择这两个产业有以下原因:中村离县城有150公里远,要有高附加值产品,才能消除高运输成本对种植的影响;在当地,中药材和花椒算是高附加值产品。村里的气候、海拔、土壤适合种植中药材和花椒。秦艽、桔梗、续断等中药材是“短平快”项目,每年11月就有产出,且投入少、产出高。村里有花椒种植基础,十二组村民陈拉命种植的10株花椒一年纯利润4000元。
中村500亩中药材微产业园、1000亩规范化花椒基地已成形。赵柱会把泸州现代农业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带到村里,解决了产品质量和销路问题。
产业有了,村民收入跟着涨了。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左右,比前年多了600多元。
在彝区工作,赵柱会放心不下家中11岁的女儿。每次凌晨从泸州家中前往中村,她都会吻别女儿。“其实妈妈每次亲的时候,我都是醒的,之所以没有睁开眼睛,是怕妈妈哭。”女儿邹知言说。
村办公室在大山里建起
讲述者:徐崇
江阳区纪委常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盐源县官地镇大树子村驻村第一书记
徐崇的胆子很大,却惧怕盐源的暴雨。从盐源县城到大树子村,需乘车4小时。期间,汽车要沿雅砻江边行驶1个多小时。雅砻江被两侧大山夹在中间,江边的公路“悬挂”在半山腰。有些路段,公路与江面的垂直高度达到1000米左右。盐源土质疏松,因此在暴雨时,公路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另一侧则是时而滚落的石头。经过这段路时,徐崇坐在车内犹如在高空中走钢丝一般,屏住呼吸,紧紧地闭上双眼,手心里捏出冷汗。
作为官地镇大树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在第一次去村里的路上,徐崇思考的是到了后怎么办和怎么干的问题。可是到了目的地,计划全被打乱了。“村上没有办公阵地,办事情‘无定所’,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徐崇把解决没有办公阵地的问题,作为在大树子村的第一仗。几经波折后,村办公室终于在大山里建起来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让徐崇痛心的一件事是,贫困户本有条件脱贫,却因缺乏技术,与增收“失之交臂”。去年,二组贫困户马小华的3亩苹果园果子开始结得好,过了一段时间后,结的每100个果子中,脱落了约70多个果子。这一年,马小华卖出所有苹果,仅收入1万元。在正常情况下,马小华的苹果园,能亩产果子5000公斤,按照市价卖出后能收入6万元。徐崇调查发现,原因是马小华在果树授粉环节出了差错,导致很多果子“夭折”。事后,徐崇把提高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提上议事日程,让农技员隔三岔五往贫困户田地里跑。(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大风致凉山火场隐蔽烟点复燃 火情主要分布于山脊两侧;已组织多路力量扑救
据四川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7日中午发布的消息,凉山森林火灾火场受大风影响,东北面火烧迹地内隐蔽烟点复燃。...
盐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