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刊中游历家乡 历时5个月,“凉山宝藏”系列报道引关注
2018年4月2日第1期 2018年6月4日第9期 2018年7月9日第13期 2018年7月30日第16期
“凉山宝藏”系列报道是本报和凉山州博物馆一拍即合的成果,从2018年4月2日截至今日,每周一期,历时5个月,20篇文章,无疑是一次感性中充满理性的叩问,是对凉山五千年历史的致敬。期待更多人透过副刊游历家乡,通过传播的力量认识凉山,了解凉山。
本报记者林红
新月副刊编辑部,6个人,4个汉族,两个彝族。其中,我是“凉二代”,父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支援凉山建设,从内地来到昭觉;一个是“凉三代”,祖辈“三线建设”到西昌;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昌人;还有,一个甘洛彝族,一个盐源彝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可谓地地道道的凉山人。只有一个嫁到凉山来的绵阳媳妇,算是外乡人。
生长在凉山,许多人仿佛对这里的一切耳熟能详,但其实拨开表象的种种虚浮,对这片土地,我们真正深入了解有多少?
很惭愧,即便是常年从事媒体工作的我们,也实在太少!
此次,“凉山宝藏”系列报道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一个真实、丰盈而立体的家乡。
“凉山宝藏”系列报道
对凉山五千年历史的致敬
哲学家们认为,人面对的根本问题无非三个: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这不是一个血肉之身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家族承传,不是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整个部族与文化的疑问,需要叩问宽广的地理与幽暗的历史。
过去考古界把凉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认定为距今四千年。今年,四川省成昆线考古发掘项目总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陈苇,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对外宣称,通过近几年的成昆复线考古发掘证实,凉山的历史至少还可以往上推一千年。
“凉山宝藏”系列报道是本报和凉山州博物馆一拍即合的成果,从2018年4月2日截至今日,每周一期,历时5个月,20篇文章,无疑是一次感性中充满理性的叩问,是对凉山五千年历史的致敬。
20篇文章,20件文物。在凉山州博物馆两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甄选出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20件/套,综合考量的是文物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此,特别感谢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唐亮的鼎力支持!感谢文博馆员贾丽的具体落实,她对每件文物的背景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对文物自身解读、延伸介绍提供意见建议,并梳理出写作纲要及学术要点。最后,她还要把关,对定稿进行历史与考古方面的审核修改。
正是因为有贾丽等文博工作者的参与,有本报记者李晓超、王亚、陈国盼等的采写,那个沉默数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声音,那些总是沉没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广大读者眼前清楚呈现。
从新石器时代的双孔半月形石刀,战国时期的铜鼓铜杖,东汉的铜五铢钱范、铜镜、摇钱树,到近代的约瑟夫·洛克护照,丁佑君烈士亲笔书信,红军借屋凭据,记者采访亲历者、考古专家,查阅历史资料,试图通过平实的语言、翔实的陈述,对凉山进行历史与地理的描述,尽管对民族所处的地理,对于民族走过的历史,对于民族的文化面貌,我们仍勾勒不清,认识模糊。因为,凉山地处汉藏彝走廊的边缘地带,在历史长河中,被中心地带所遮蔽,所忽略。
晒凉山珍宝
收获读者的赞叹和共鸣
这两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着实把以往高冷的文物炒热了。何不把凉山文物中的珍宝,也拿来晒一晒,成为本报和读者的共识。
在全国出土的一百余柱摇钱树中,西昌马道出土的这柱东汉铜摇钱树独一无二。“凉山宝藏”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文章《沉睡千年东汉摇钱树从历史中醒来》,一刊发,即引来读者的赞叹和共鸣。有读者感叹“从策划到文字到排版都很精致,令人眼前一亮”。
本报新媒体“凉山阳光”公众号上读者纷纷留言,表达对这组报道的喜爱,“希望你们把凉山宝藏挖成品牌”,“凉山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北面靠大渡河,古老的文物肯定是少不了的!民族地区有历史文物的见证!”“看到那片黄土地,很熟悉哟,读到那些历史遗迹很是感慨。”“那个时候的工艺居然有那么好!”
本报质量考核评报小组亦给予此组报道充分肯定。《揭开蛇蛙铜案的身世之谜一个尚巫民族的信仰神话》一文获得此组报道最高分B+。20篇文章,90%获得了B-以上的好成绩。
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一路写来,写的越多,越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无垠与广博,越懂得家乡山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样的感悟引领着《新月》副刊,将更多的足迹、目光投向凉山,去探究、理解、抒写山中世界。
《新月》副刊
坚持深耕本土记录家乡
今天,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时代,做报纸要有做艺术品的追求,用工匠精神打造文化副刊,提升报纸在读者手中的停留时间,是《新月》副刊致力的目标。
深耕本土,原创深度。2018年一开年,新改版的《西昌都市报·新月副刊》设置了“封面故事”“人文地理”“话说历史”“城市笔记”“特约专栏”“非常感受”“悦读生活”“文学艺术”“影像凉山”等九大板块。
封面故事:大文化副刊深度报道。追求更加有趣、更加有料的内容方式。或古或今,亦事亦人,重在有足够的吸引力,有看点有亮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是副刊版面的重头戏。
人文地理:针对凉山独特的自然奇观和奇异的人文现象展开田野调查,层层推理,寻求答案。以行动和思考观察发现奇异,探讨地理与人文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
话说历史:州域内或与凉山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话题。以通俗式的叙述,展示原本的历史,呈现出生动、彩色、真实的历史事件,同时倡导“公民写史”。
城市笔记:记录大城小事,用不同的角度展示城市生活,通过讲述与城市有关的故事,展示市井文化,展现人文精神。
特约专栏:每月邀请两位知名作家,撰写4—5篇文章。文章提出评论和观点,话题涉及时事、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娱乐、生活等等诸多领域。
非常感受:作者为普通人,文章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情小情绪,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追求真实、寻求自我体验。
悦读生活:致力于传播精品图书,为读者提供集阅读、写作、评书的平台。优先推介本土作者作品,以及与本土相关的图书。着力打造“每月荐书”栏目。
文学艺术:此版面囊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及音乐、美术、舞蹈、手工艺等,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所有内容,写相关的新闻,以及相关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价值内涵。
影像世界:用图片讲凉山故事。要求少风景多人文。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传播而丰富。尊重历史,珍爱文化,不只是为了历史,更是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新月》副刊将继续用文字、图片记录家乡,期待更多人透过副刊游历家乡,通过传播的力量认识凉山,了解凉山。
“凉山宝藏”
发稿篇目
1、《沉睡千年东汉摇钱树从历史中醒来》
2、《揭开蛇蛙铜案的身世之谜一个尚巫民族的信仰神话》
3、《战国铜鼓:部落大酋长的重器盐源笮人千古绝响》
4、《两千年前的鱼纹立鸡首九节铜杖与今天凉山彝族祭祀中的木杖惊人相似,是机缘巧合?还是暗藏玄机?》
5、《双孔半月形石刀见证安宁河谷的富饶》
6、《绿釉火葬罐:见证南诏与西昌的缘起缘灭》
7、《五铢钱:丝路古币藏天地》
8、《北山火葬墓:佛教传入凉山的碰撞》
9、《“成汉”镇墓俑:见证雄踞四川的一方政权》
10、《双鱼纹铜洗:两千年前的“邛都制造”婚嫁专用奢侈品》
11、《半截砖头蜀汉“建兴五年”纪年砖背后的秘密》
12、《“大顺”铭文砖:见证南明抗清基地》
13、《西方探险家的凉山情缘》
14、《从<江天春雪>看西昌近代著名画家周镜塘和他的作品》
15、《丁佑君的两封亲笔信:英雄形象的最后一块拼图》
16、《从<秋山烟霭>图解读一代名画家马骀的一生》
17、《一把蜀郡铁锸“挖开”凉山千年农耕文明》
18、《国家一级文物柿蒂八凤纹铜镜:从遥远的东汉走来》
19、《缠枝纹束发金冠开启一段“明代变迁史”》
20、《红军借屋凭据有一种感动叫信念》
新闻推荐
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加速创建5A景区,去年创旅游收入12.88亿元、增长41.1 % 四川泸沽湖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强力引擎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保护先于开发\’,坚决反对商业至上、急功近利,坚决做到条件不具备时‘宁缺勿滥\’,决不乱哄乱上、给...
盐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