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大坡乡大地村 第一书记 /温玉敏/
涓流汇海尽心服务
雷波县箐口乡大堡村第一书记
/陈赟/
自担任雷波县箐口乡大堡村第一书记以来,陈赟与箐口乡党委政府、大堡村村组干部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紧紧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尽职尽力,带领大堡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项目建设打好硬件基础,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加强大堡村基层组织堡垒建设,向县委组织部申请项目资金完成村委会维修;易地移民项目保障贫困户安全住房全覆盖;“一村一幼”开班,学龄前儿童坐进教室接受知识启蒙;手机网络、广播、电视、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大幅改善。为督促推动项目建设,陈赟驻村和农户吃住在一起,每天上工地查看进度和质量,不管风吹日晒,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名女汉子。
产业发展软实力提升,带动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锁定传统种植加特色养殖的发展路子,陈赟带领村民成立大堡村“牧童”生态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依托和产业带动,争取到县畜牧局大力支持,为80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一头能繁基础母牛;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奶肉一体的特色养殖业。
引导农户转变观念,大力弘扬新村新风尚。大堡村很多家庭都是年轻劳动力出外打工,留下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带小孩、操持家务,陈赟抓住“贤内助”这个有利的“关键少数”,以流动红旗和星级家庭评比等方式,鼓励村民改陋习、树新风、建新村、换新貌。
尽力为民办事服务,心系特别困难群众。贫困学生贾红琴考上成都理工大学,陈赟积极与公益助学组织“大爱菩提”联系,为她申请到公益助学金5000元,助她圆了大学梦;60岁老人李世珍,在建房过程中从楼顶摔落造成颈椎重伤,陈赟为她争取民政救助……在精准脱贫工作中,陈赟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特别弱势群体,努力作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脱贫攻坚 我们在行动
越西县五里箐乡五里村
第一书记
2015年8月,蒋昌宜来到五里村任职,她深知要实现精准脱贫,找准脱贫方向是关键。
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挪穷窝”。先后20余次深入农户家中宣传钢架结构住房相关政策,转变贫困户思想,积极动员27户贫困户参与轻钢结构住房修建。并日夜守在工地上,监督住房建设质量和进度,认真收集住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去年11月30日,27户易地移民搬迁户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全部完成,贫困户在新居里过上了喜庆的春节。
促务工,推进劳务输出“转穷路”。五里村青壮年普遍存在学历低,无技术、专长,外出务工难等问题。由此,蒋昌宜积极邀请县领导和帮扶单位进村入户宣传务工政策,提供最新的务工信息,利用“农民夜校”这一平台,开展外出务工的技能以及禁毒防艾的相关知识培训,目前,五里村有192人长期在外务工,有效提高贫困群众致富增收能力。
抓经济,让村民受惠得益。采取“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结合“借畜还畜”项目,养殖240只山羊;组织群众推选出合作社议事小组,制定合作社章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组织村民修建一个五里村水泥砖厂,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增收。
抓建设,促进旧村“换新貌”。积极协调县发改经信局投入资金227万元,对2.5公里入组道路、2.5公里入户道路进行了硬化,2公里安全饮水管道进行了更换;协调资金100万元修建一座60米长的桥梁;协调资金160万元,对村卫生室、文化室、支部活动室和民风民俗活动场所进行修建完善;协调资金修建了2个公共厕所、3个垃圾池,进一步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目前,全村228户农户全部通水、通电,通双网全覆盖。
苦寒终有梅花香
喜德县乐武乡呷子村第一书记
/吉小琼/
喜德县乐武乡呷子村,是一个极度贫困村。每一次去那里,吉小琼要坐4个多小时的慢火车到乡上,再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村上。这路可不是一般的路,要穿过5个火车洞子,洞子很窄,当遇到火车来时必须几个人手拉手贴到墙壁,不然惯性太大,一阵风就和火车一起跑了。记得第一次遇到时,吉小琼有些惊慌失措,幸好有乡上同路的,一把就把她拽住,使劲叫她“快贴墙!快贴墙!”这才安全脱离危险,当出洞时吉小琼已面目全飞,脸都被墙上的灰抹黑了。“这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穿啊!”吉小琼坦言,但是到了村上,面对老百姓期待的眼神,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啊,一瞬间就起来了。
2015年8月,吉小琼由州妇联派驻到喜德县乐武乡呷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全面了解呷子村村民的基本情况,吉小琼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研走访,并就致贫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做到了心中有数。并严格对照“六个精准”要求,逐户细化脱贫措施,为实施精准脱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谋划发展出路。
一年多来,吉小琼积极沟通协调,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主动争取各类民生工程项目:争取到州体育局农民体育健身项目资金10万元,协调州民宗委资金30万元用于修建入户路;州妇联自筹资金15万元,为精准贫困户购买能繁母猪;开展各类“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吉小琼自出2万元为该村能繁母猪购买保险,防范了养殖风险,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积极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新建村活动室、卫生室和民俗坝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通过在呷子村的实践,吉小琼觉得在脱贫攻坚战中,有三种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自强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在吉小琼看来,要脱贫,先自强。老百姓有志气,“输血”才能强身;靠实干,“造血”才能发展。“组织上既然选派了我们,我们就必须要有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吉小琼说,“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书记,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于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时代洪流中,为凉山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争做脱贫一线攻坚兵
会东县野租乡铜厂村第一书记
/苏久石珍/
30岁的苏久石珍,是会东县招办主任,也是会东县教育局派驻会东县野租乡铜厂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曾荣获凉山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凉山州“双联”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要履行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最重要的就是奉献精神。为群众服务、为村跑项目、参加培训会、各级检查督查,不管时间再紧,工作任务再重,苏久石珍都默默地努力把工作干好。驻村工作组在村里,每天的伙食都是工作组自己做,苏久石珍每天都是最早起来的一个,先把饭蒸上,水烧好,以便一早大家早点投入工作中去。2016年年底前,铜厂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面对山体滑坡,面对数公里的泥泞山路,苏久石珍毫不退缩,放弃了无数周末,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穿着雨鞋、背着双肩包,就这么坚持下来。
要开展好工作,首先要取得贫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苏久石珍制作了联系卡,遇到群众就发。她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知道贫困户禄兴贵家的媳妇是高龄产妇,经常到他家讲孕期保健知识,替小孩准备新衣;为贫困户李万龙的三个小孩联系学校减免费用,跑前跑后争取民政补贴……
在项目工地上,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在田间地头、火塘边上,做群众思想工作,解决民事纠纷。苏久石珍和大家一起奋斗,村里通了硬化路,有了安全水,有了移动网,有了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农民夜校、幼教点办起来了,村民们的住房也变了样,易地搬迁的群众都住进了新房,贫困户都按照发展意愿得到了种植、养殖的帮助和培训,洋芋种、牧草种、藏红花种发到群众的手中……
2016年,铜厂村顺利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全村贫困户44户,221人全部脱贫,为会东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画卷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而这里面,也有苏久石珍为之付出的努力。
勇当脱贫攻坚排头兵
/王春兰/
2015年12月,凉山州供销社财务审计科副科长王春兰被选派到美姑县巴古乡维勒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于一个不懂彝语的汉族女同志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
为了和彝族群众更好地沟通,王春兰积极参加州委组织部举办的彝汉双语班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通过深入走访调研,了解群众诉求,分析致贫原因,确立了2018年脱贫、2019年摘帽的发展目标。
积极组织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通过协调州供销社筹集资金37600元,为维勒觉村和三岗村在校就读的89名学生购买衣物,为教师送去慰问金;看到联系乡镇巴古乡办公设备老化,协调州供销社购置两台电脑;组织州供销社全体干部职工和社属企业积极捐款,募集善款25000元……
积极落实惠民项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投资10900元为两户贫困户购置建房用瓦片,改造住房条件;积极与县交通局协调,开工修建该村5个组12公里通组公路;落实安全住房保障,全村53户贫困户安全住房修建已拉开帷幕。
探索产业致富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积极协调州供销社筹措资金86560元为维勒觉村贫困村民购买18.3吨高效复合肥,组织村民参加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现场会;与美姑县农牧局签薯“借薯还薯”种植协议,种植马铃薯765亩;落实10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项目,采取“借牛还牛”方式,为该村贫困户购买能繁母牛16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马铃薯种植1000亩、每户贫困户种植华山松3亩产业发展项目;购买16000元的东北大白菜种子、肥料、薄膜、农药等在村里试种10亩错季节蔬菜……
依托村“两委”活动室,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政策宣传教育、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等培训。督促全村适龄儿童上学,全村小学入学率达98.6%,中学入学率达97.3%。
细微之处见真情
德昌县阿月镇马路村第一书记
/伍华云/
自到德昌县阿月镇马路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伍华云以村为家,在扶贫的岗位上一点一滴的付出,努力实践着对党和人民的庄重承诺,为实现村民脱贫奔康梦不懈奋斗。
因户施策,及时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当了解到2社大石包沟堰因雨季天垮塌,造成沟堰断水已经3个多月时,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将情况向单位领导进行汇报,取得单位资金的支持,购买了通水用钢管及材料,请来了焊接工,组织社员义务投工投劳,对沟堰进行了疏通,及时解决了该社35户农户及黄家坝村7户农户近400亩秋季作物农业生产用水难题。
解决群众出行难,把路修到家门口。马路村10个社涉及到的4条通社道8.8公里无一实现硬化,1条2.5公里的通村路还涉及到前山小学七百多名师生的行路问题。由于年久失修,路基塌陷,损毁严重,师生及老百姓行路难。为了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她多次奔走于交通局和移民局之间汇报情况,争取项目资金。2016年2月,由交通局投资40多万元,发动社员群众投工投劳300个工,彻底修复2.5公里的通村机铺路面建设工程。通过多次到移民局找分管项目的领导汇报工作,被其诚心打动争取到3、4社彝家新寨项目资金100万元,实施社道硬化2公里、农户住房功能提升民族元素打造54户。
2016年7月,她向镇党委政府申请通过“一事一议”,从20万元的村级发展金中,提取资金12.6万元,修建了一个32立方米的集中供水站,彻底解决了马路8社30户148人的生活用水,300多亩经济作物的生产用水难问题。
多元化发展产业,筑牢群众脱贫攻坚后劲。马路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产业为烤烟、玉米、无核黄果,解决不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在对全村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她决定在马路1、9社规划种植200亩半边红李子。同时筹集到资金7.2万元,2016年2月25日,她带领着村“两委”成员前往绵阳种苗繁育中心,连夜为农户调运回了200亩的李子苗,在马路1、9社进行了成片规划种植,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一个示范点。通过该点的示范引领带动,在马路3、4、7社新增种植黄果100亩,5社新增种植枇杷15亩,形成了一社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势头。
做村民的知心人
昭觉县特布洛乡特布洛村
第一书记/杨莹/
“多亏了杨书记,没有她,今年我们村的贫困户还不一定都能顺利住进新房,她为我们特布洛村做了很多好事……”
村民口中的“杨书记”正是选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杨莹,2015年11月从县政府办公室综合秘书科长岗位上选派到特布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特布洛村全村220户、936人,其中贫困户35户、138人。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是2016年省定脱贫摘帽村,脱贫任务重。杨莹到特布洛村驻村以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了解百姓呼声,为下一步的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修好致富路,为老百姓谋出路。特布洛村境内群山耸立,山多地少,农村经济作物单一,经济一直发展不上来。尤其是瓦洛、则各两个社,79户、368人,这里长期不通公路,群众出门要走7、8公里才能走到公路边搭车。长期的与世隔绝、信息闭塞,让村里的群众生活极端贫困。为修好致富路,她多方筹集资金,深入农户家里,以理说服,以情动人,通过反复的思想工作,实现了零补偿开工。如今,两个社4.5公里的土坯路顺利建成。去年,由在雨水偏多、建材难以运送的情况下,她带领村民发扬苦干不苦等的精神,组建互助突击队,帮助建房户运送材料,在彝族年前顺利完成了全村118户的彝家新寨建房户的搬迁工作。
扎实完成“规定动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驻村一年多以来,杨莹先后为特布洛村争取到“四好”创建经费30万元,为村里修起了公共厕所、垃圾池和4.5公里通社路,介绍了3家企业到村考察投资帮扶项目,争取畜牧养殖帮扶资金100万元,在重点帮扶贫困户的同时,兼顾临界贫困户的帮扶,很好的化解了群众矛盾。同时,还创新推进了购买电视补贴等工作。全年代表昭觉县迎接省州脱贫验收3次,在省委组织部“五个一”联系制度检查中,被省委组织部检查组组长点名表扬。
乌科山下索玛红
普格县哈力洛乡补觉村第一书记
/池成凤/
2015年11月,池成凤由凉山州档案局派驻到普格县哈力洛乡补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从州级机关选派的年轻第一书记,初到基层的压力和直面的矛盾,是池成凤没有想到的。对此,她及时调整心态,积极转变角色,坚持做到“身沉”和“心沉”同步。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组,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补觉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发展状况等等,乌科山上无处不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池成凤所驻的补觉村是普格县15个极度贫困村之一,面对极度贫困村脱贫任务更艰巨的现实,池成凤迎难而上。在历时三个月对全村109户贫困群众进行摸底排查后,她协助村“两委”精心编制了五年扶贫发展规划、极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规划。
加强队伍建设,做到干群合力。健全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等16项规定制度,成立了党员示范岗,切实发挥党员脱贫攻坚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明确发展思路,做到业兴家富。制定产业扶持金和产业周转金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成立补觉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时着力民生民利,做到为民办事。牵头协助幼教点顺利开班;协调落实2万元扶贫工作经费,募集8000元资金向困难群众捐赠棉被、大米等;积极协调帮助残疾困难村民拿到一级残疾证。助推“四好”创建,做到村美人和。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移风易俗、脱贫政策等学习。
作为一名青年彝族女性,池成凤非常关注高山贫困彝族妇女的思想和生活。积极配合县妇联开展边远山区彝族未成年女孩早婚现象调研,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加大整治力度,减少“未成年妈妈”现象;协调相关部门到偏远乡村开展女性健康知识等宣传活动,让彝族妇女解放思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脱贫先锋 展巾帼风采
会理县法坪乡马龙村第一书记
/彭伟菊/
2015年8月,会理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彭伟菊被选派到会理县法坪乡马龙村担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马龙村位于会理县东北部,距县城64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共103户、337人,2016年尚有建卡贫困户4户、17人。该村产业发展单一,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针对该村贫困现状,彭伟菊从改变道路交通、产业发展着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8万元,改扩建村道路,改变了群众雨季不能出行的状况;落实 280万村道路硬化资金,实施了8公里村道路硬化工程;落实10万元对村卫生室、民俗文化坝子、村文化广播室进行了维修完善;县立项新村新寨建设资金21万元对村委会活动室和三组组道路进行维修完善。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创新模式,用党员示范工程资金和村级经费资金2万元入股好地道公司,按照保底分红18%的标准,每年最低可分红3600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积极向县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因户施策做好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2.45万元,发展黑山羊养殖、特色水果种植等产业;落实贫困户安全住房建设资金22.44万元、安全饮用水资金6万元、对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全住房进行新建并按照“三建四改”要求逐项实施;落实4户17人低保政策兜底资金3.39万元,改变贫困户基本生活条件……
依托县工商联工作优势,35家企业投入帮扶资金83.04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修建,贫困户产业发展、住房修建、捐资助学、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等。
按照马龙村三年扶贫规划思路,今年,彭伟菊又开始了新的谋划:一是牢牢抓住烤烟、核桃、华山松等经济支柱产业,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特色养殖业,做好相关技术培训,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对全村约18公里通组、入户道路实施硬化建设。四是完善公共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推进新农村建设。五是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做好思想扶贫。引导农民从被动地接受脱贫帮助到主动创造致富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一书记就是“排头兵”
2015年9月,温玉敏受组织选派到盐源县大坡乡大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大地村位于盐源县北部偏远的高山峡谷中,距县城150公里,自然条件差,交通极为不便,贫困率达16.02%,是全县122个贫困村之一。驻村之后,温玉敏迅速与村“两委”干部入户开展调研摸底,修改完善全村5个村民小组和35户建卡贫困户“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制定了帮扶联系卡,建立完善村册、户卡等扶贫信息台账资料,把***真正扶到点上。
着长远制规划,推进脱贫攻坚。2016年,全村发展核桃3000亩、红花椒200亩、青花椒400亩,全村172户种植,覆盖贫困户32户,新增养羊160余头;积极与水务、就业等相关部门对接,争取到县水务局5万元的村内建小型蓄水池资金和就业部门农业技术培训项目;认真开展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摸底和确认、贫困户“借羊还羊”项目摸底、全村农村低保精确保障及复查工作,为项目实施做好了基础性工作。
强制度重载体,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帮助指导加强大地村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定大地村“四好”家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大地村村规民约》,推进村级治理工作;牵头成立了本村农民夜校,为村民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形象脱贫进行思想引领和素质提升,搭建桥梁和纽带。
新闻推荐
乡村“九大碗”现场中国历来有赶礼习俗,自然产生赶礼文化,居家过日子,婚丧嫁娶,人之常情,所谓亲情在于走动,友情在于互动。但如今,乐山有的乡村里“赶礼风”愈刮愈烈,礼金多少成了人情筹码,不少家庭每...
盐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