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彝家新寨走进大凉山之前记者对这个词耳熟能详走进去才

四川日报 2012-08-23 18:01 大字

“彝家新寨”,走进大凉山之前,记者对这个词耳熟能详。

走进去才知道,在凉山,除了“彝家新寨”,还有安宁河谷新村和木里藏区的牧民新村。沿着当地人指引的新村“地图”,我们来到普格、德昌和盐源三县探访。

□本报记者 曾小清 何勤华

沙合莫村:

“火把节”吸引八方游客

从西昌向东南行车50分钟,就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这里是凉山 “火把节”之乡,2009年,该村成为全国“彝区三房危房改造”示范村。

沙合莫新村集中安置了40户彝族村民,配置了98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彝族鼓主题牌坊屹立于广场正门,周边挺立的8根石柱雕刻着彝族图腾。

“广场除了供村民跳坝坝舞,还用来办节会。”五道箐乡党委书记吉比莫比扎说,几乎与“三房改造”项目同时启动,乡里开始举办“火把节”、“彝历年”,村民将自己的四方桌搬到广场摆“千人坨坨宴”,吸引八方游客。她提供了一组数据:近30户人家兴建彝家乐,节庆期间每家收入5000-10000元。

建新村,兴产业。以新村为载体,如何激活更多的特色产业?我们沿安宁河畔继续探索。与银厂工业集中区擦肩而过,穿越大片烤烟地后,眼前出现一幢幢联排小别墅。

“这里是德昌县麻栗乡大坝村。”迎接我们的乡党委书记张选宗说,再过十天就要收烟叶,很多人忙着下田,或是到工业园上班去了——银厂工业集中区与大坝村相隔3公里,从园区迁出的100多户农民,集中安置到该村。村民不仅住上新房,收入来源也增多了:种地,打工,或当保洁员。

走进村民申明才家的小别墅,前庭后院+小楼,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室内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电脑一应俱全。

“我家4口人,住得很宽敞哦。”申明才笑道,闲时一家人在前庭喝茶晒太阳,后院则用来养猪、产沼气,二楼还设计了晒台。“生产、生活两不误。”他说,工业园的土地是旱地,用来种烟,亩产近2万元。新村完成了土地整治,产值实现翻番。耕地调剂加上承包同乡流转的土地,他手握10亩良田,还要连作反季节蔬菜、农闲务工,年收入最高可达90多万元。

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引领下,大坝村的经济能量正在释放。

大堰沟村:

小别墅掩映在苹果林中

盐源县,西南最大的苹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要数县城东南的卫城镇大堰沟村——全村3022人,全靠种苹果吃饭、发财。

当地流传一则故事:上世纪50年代,一名叫杨月华的知青,从外地引回上千株苹果种苗。当时从西昌到盐源不通公路,人背马驮走了一个月,最终苹果苗存活不多。大堰沟村分得一部分果苗,专辟几十亩地做试验。独特的高原气候,使得苹果异常香甜,久而久之小有名气。发现其经济价值后,1985年,村民开荒辟田,耕种面积新增万亩,此后该村大刀阔斧搞起苹果产业。

如今的大堰沟村,漫山遍野是苹果林,新村点缀其间,村民真正实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眼下,树梢已挂果。“老乡,今年收成应该不错哦?”路过李家顺家的果园,记者问。“不行哦,受了干旱,收入可能比去年少。不过,销路还是不错,总体不影响。”老李说,每逢丰收季节,成都、昆明等地收购商纷至沓来,有不少苹果走出国门,进入缅甸、泰国市场。依靠种苹果的收入,去年他花43万元,新建了小别墅。

“种苹果的村民都富起来了。”村支书李发太说,2010年,村里干部群众自发建新农村。如今,50户村民已住进新居,除政府投入300多万元建基础设施外,86.4%的工程资金由村民自掏腰包。

同行的盐源县农办主任张棋明讲,产业发展促新村建设,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

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以来,全州累计建成新村847个,17.63万户、75.17万人入住。2011年,示范片、示范村硬化道路1149.73公里,新建农田水利渠系688.6公里、沼气池21189口,完成农村土地整治6.56万亩,新建村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159个。基本建成覆盖全州的光纤传输、移动通信网络。农村基层治理正由“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村民对村两委工作的满意度达98%以上……

新闻推荐

梅雨镇建立盐源县首个乡镇城乡环境综合管理所记

梅雨镇建立盐源县首个乡镇城乡环境综合管理所本报讯(记者李清波)10月28日,记者在盐源县梅雨镇场镇采访时看到,场镇上的街道和街沟特别干净,街道两边的店面和摊点整齐有序。“变化发生在镇城乡环境综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