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凉山州第一个苏施党支部在盐源县棉桠乡成立不到

四川日报 2012-09-06 17:56 大字

2011年12月29日,凉山州第一个“苏施”党支部在盐源县棉桠乡成立。不到9个月时间里,凉山州已在611个乡镇和17个工业园区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建立了10000余人的优秀青年人才信息库,确定了入党积极分子1302名,极大地团结和引领了各族青年人才。

□本报记者李清波王云文/图

9月2日,天刚麻麻亮,吉木吉尾就扛起锄头出门了。这天他要帮老邻居安子此拉把马铃薯挖完。安子此拉的儿子在广东打工,地头繁重的农活让安子此拉和老伴忙不过来。吉木吉尾和安子此拉是普格县五道箐乡采洛洛博村二组的村民。除安子此拉外,吉木吉尾还帮了村里另外2名特困户:在种收烤烟和马铃薯忙不过来时就去帮忙。“是‘苏施\’党支部给了我动力。”吉木吉尾告诉记者,他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已持续半年。“苏施”,在彝语中为优秀青年人才之意。吉木吉尾说的“苏施”党支部是凉山基层党建的新生事物。

2011年,凉山州委组织部对全州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摸底调研,调查显示:全州10.18万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不到四分之一,5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一,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6%,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受到制约。

当年12月29日,凉山州第一个“苏施”党支部在盐源县棉桠乡成立,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冯斌在成立仪式上说:“我们组建‘苏施\’党支部,就是要着力破解一些地方优秀青年人才入党难、党组织开展活动难、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级后备干部选任难以及农村党员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有所下降的问题,着眼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双带\’能力较强、各族干部群众公认、结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党员队伍。”

截至今年8月中旬,凉山已投入300余万元遴选了2508名党务工作骨干,在全州611个乡镇和17个工业园区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建立了10000余人的优秀青年人才信息库,确定了入党积极分子1302名。在“两新”组织中派驻党建指导员100余名,并以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青年人才为主体组建了2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抗灾突击队”、“维稳宣传队”,在各类重大活动、突发事件中冲锋在前。

A

“加速器”

入党积极分子一下多起来

吉木吉尾的“动力”在于他已是“苏施”党支部积极分子,一年考察期合格后他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多年来,“想为村民办事”的吉木吉尾先后递交了多次入党申请书,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成为中共党员。年初乡上成立“苏施”党支部后,他在当地群众的推荐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吉木吉尾是第一个递交申请书的。”五道箐乡党委副书记阿比衣哈介绍,今年1月初乡上成立“苏施”党支部后,吉木吉尾等28人递交了申请书,经过乡推荐、组推荐、群众推荐、工青妇推荐、自荐等“五荐”方式成为第一批成员。28名成员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下,他们都是农村的优秀人员:大学生村干部、退伍复员军人、致富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等五类人才。他们通过2月、4月、7月的3次理论培训,吉木吉尾和另外4人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苏施”党支部积极分子。

“将这28人全部培养成中共党员后将大大优化全乡党员结构。”阿比衣哈说,该乡共有132名党员,46岁以上的占了45%,36岁到45岁的占了25%,35岁以下的只占30%。从文化程度来看:65%都是小学文化及小学以下文化,35%为初中以上文化。

实际上,五道箐乡的党员结构问题是凉山党员结构问题的缩影。

凉山有党员19.32万名,但党员队伍尤其是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不强、质量不高。10.18万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22.6%,55岁以上的达36%,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6%,有“双带”能力的不足40%。

截至8月中旬,从凉山审核确定的1302名入党积极分子来看,35岁以下的占了88.6%,高中以上学历的占58.8%,有“双带”能力的占67.5%。

B

“服务器”

打工遇困难“苏施”伸援手

和安子此拉一样,五道箐乡沙合莫村老党员吉尔阿尔家今年的庄稼地也没因人手问题撂荒。

吉尔阿尔及儿女在外打工,家里只剩妻子及两个小孙子,今年3月种植马铃薯时,妻子根本无力耕种6亩地。

3月6日,乡上“苏施”党支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立即组织了12名支部成员到他家帮忙,6亩地的马铃薯一天就种完了。

吉尔阿尔说,他要感谢乡上“苏施”党支部在他们打工的山东济南建立的“流动党员服务站”,今年2月通过“流动站”,他家庄稼种植难的问题才得以让乡上知晓。

除在山东济南建站外,乡“苏施”党支部还在浙江建了一个 “流动党员服务站”,两个站都确立了1名党员作为联系人。通过建站,该乡所有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身份、职业、住址、联系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登记造册。

阿比衣哈介绍说,在3月和6月,乡“苏施”党支部都定期给两个站点的党员寄送了学习资料。为了不让外出务工党员成为“隐形党员”,乡里还为他们发放了流动党员证,并要求他们在打工地参加地方的组织生活。

通过“流动党员服务站”,乡上了解到8名外出务工党员都有回家建砖厂、建粮食加工厂、开办商店等愿望,“我们‘苏施\’党支部还要积极帮助他们实现回乡创业的愿望。”阿比衣哈说。

事实上,凉山外出务工党员众多,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空白的问题已经得到大大改善。全州5877名农村流动党员已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在北京、江苏、广东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了23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并在流动站成立了84个党小组。

C

“孵化器”

千余户非公企业有了党组织

五道箐乡“苏施”党支部成立后,作为支部委员的副乡长首齿老洁和乡妇联主席杨明珍先后2次到乡橡胶厂和乡奶牛厂,与两家企业负责人商谈在企业组建“苏施”党支部的事。

由于两家企业都没有党员,首齿老洁和杨明珍就成了指导两家企业发展党员、组建“苏施”党支部的联系人。

今年26岁的采洛洛博村村民阿品此布在乡橡胶厂打工,他一直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今年6月,阿品此布找到两名联系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并成为橡胶厂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对象。

“只要我们给两企业培养的党员人数达到了3人,两家企业就建立‘苏施\’党支部。”阿比衣哈说。

除在没有党员、党员数量没有达到3名的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组建“苏施”党支部外,凉山还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探索组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统筹从非公企业辖区党(工)委、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党组织中,遴选3名以上党员组成“苏施”支委会。

通过与工业园区和乡镇“两新”组织建立定点联系,积极探索“优秀青年人才支部+企业”模式,凉山现在已向很多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300余名。

在“苏施”党支部的协助推动下,全州现有1100余户非公企业实现了党组织覆盖,其中,规模以上和符合建党条件的非公企业党建覆盖率达百分之百。

D

“助推器”

党员对党的事业倍增信心

五道箐乡成立“苏施”党支部,让该乡3个村在加强自身建设、推荐优秀人才入党的工作中呈现创先争优的趋势。

“今年‘七一\’全乡共有8名农村优秀人才正式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这比去年多了3名。”阿比衣哈分析说,“苏施”党支部的“五荐”功能大大拓展了遴选农村优秀人才的渠道。

同时,该乡“苏施”党支部拓宽了年轻人入党渠道,这让很多老党员对党的事业倍增信心,他们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余热、积极创先争优。

今年5月,采洛洛博村81岁老党员杨阿牛走进乡“苏施”党支部,将1003元特殊党费交到阿比衣哈手中。“我的肺心病严重,这可能是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了。”杨阿牛简单的语言让在场的“苏施”党支部成员感动不已,作为一名农村党员,杨阿牛一年的党费仅需2.4元。

而在该村今年2月村道公路的修建中,老人也带头做好表率,帮助平息了赔偿纠纷。

当时,村里2公里彝家新寨村道要占3亩多地,村民提出了不合理的赔偿要求,为此,老人在多方奔走的同时主动将村道要占的自家1.2分地无偿让出,很快平息了修路纠纷。

据了解,凉山还以“苏施”党支部建设为契机,组建了2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抗灾突击队”,队员们在今年发生的地震、洪灾、泥石流等突发事件中冲锋在前。

此外,一些县还在“苏施”党支部建设中探索出“双转双提升”的新途径,即把后进村的 “问题”党员组织关系转入“苏施”党支部,由“苏施”党支部定人帮带教育,促进转化后再转回原党支部;将部分“苏施”党支部党员和包村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后进村党支部,改善党员结构,帮助开展工作。

新闻推荐

记者李清波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村民们忙着

本报讯(记者李清波)10月21日,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村民们忙着出售苹果。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今年盐源种植了24万亩苹果,预计产量6.8亿斤、产值超过7亿元。目前,盐源苹果已销往广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