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株株核桃苗正在地里茁壮成长一排排花椒树点缀着田间

四川日报 2012-04-10 19:06 大字

一株株核桃苗正在地里茁壮成长,一排排花椒树点缀着田间地头,一片片马铃薯醒目地映入眼帘……4月6日,我们来到盐源县棉垭乡木邦营村6组,这个崭新的彝家新寨位于一个高山平原上,上有蓝天白云、下有广袤土地、周围三面环山。

崭新的彝寨

村头,足够容纳上万人的锅庄广场处处透出彝家特色,小孩子们在健身场上玩得高兴不已,村民们在球场上正“酣战”,从村头延伸至村尾的宽敞水泥村道将村里的排排“四合院”新房分划开来。

这些新房都以砖木结构和小青瓦为主,有独立的起居、厨卫、储存和生产经营房间,新房的装饰除了极显彝家特色外,也处处透着现代生活的气息,干净整洁的新房里各式家具一应俱全。

在村支部活动室,书架上放着数万册涉及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书,几位闲暇的村民正在看书,并互相交流着一个问题——如何适时防止马铃薯的病虫害。活动室里,几位彝族姑娘正穿着盛装练习达体舞。

崭新的生活

“我们这个彝寨比较特别,120户中有四分之三都是搬迁村民,尤其其中的60户村民还是从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搬迁下来的彝家牧民。”村组干部毛正军介绍说。

建设新寨用了1900多万元——建了1.04公里柏油村道、2米宽的绿化带、9.65千米饮水管、81口沼气池,修了共占地3800多平方米的村“两委”活动室、技术培训室、农家书屋、卫生室、计生室、聚会活动室、农民健身区等村民活动中心。

对新建的120户新房,政府每户补助3万元。“我家自筹了4万块钱,建新房。”一位村民高兴地说,他家新房属于中等大小,前庭后院式的四合院,占地150平方米。建房之初,政府为每户村民协调了1亩土地,除去建房面积外,其余作为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自留地”。

“现在都通水电气了,生活很方便。”村民王阿力说,他家先前住在将近3000米的高山上,住的是土墙房,以洋芋、荞子等为生,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放牧,一年总收入也才2万元左右。

为了建新居,王阿力和家人商定把高山上的40多只羊、10头牦牛、10匹马等卖掉,换来8万多元钱,加上政府帮助贷点款,他家不但在山下建起了新家,还转包了20多亩土地,开始了边种地边放牧的新生活。

“在政府协调下,我们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十亩土地了。”搬迁牧民的这些土地主要来源于当地一家倒闭企业和村里原住村民。毛正军说,当地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户均拥有土地40多亩,庄稼地一年能让村民增收好几万元。

有趣的故事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曾让村民们一度很不习惯。

“至少用了1个月时间,大家才开始渐渐适应过来。”作为新寨 “生活辅导员”,毛正军讲起两个有趣的事。

在第一次指导村民毛巫牛使用沼气时,毛正军打开炉灶后火焰便“轰”地一下升腾起来,毛巫牛当时被吓得跳了起来,直呼“快灭火、快灭火”。当他关掉开关后,毛巫牛奇怪地问他:“你都没用嘴巴吹,火咋熄了的?”

“发生在村民林古哈身上有个关于吃肉的故事。”林古哈是毛正军的亲戚,新寨建好搬进新家时,他受邀到林古哈家喝酒吃肉。当坐到桌上时他发现桌上的坨坨肉居然是黑色的。

“不晓得咋呢,现在我家炒出来的肉一直都是黑的,是不是锅的问题哟?”林古哈给出的答案让毛正军顿生困惑,可当他问明白炒肉的过程后便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因为放养猪油少,他不清楚,在炒肉之前要先放些油在锅里才不会被炒糊、炒黑。

新闻推荐

记者刘宇男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为提前保护湖

本报讯(记者刘宇男)记者5月21日从省环保厅获悉,为提前保护湖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日财政部和环保部决定对泸沽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试点项目由川滇两省合作开展,财政部已下发4000万元...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