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村村:幸福指数别样高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5-13 16:27 大字

闲暇时,下棋成为了老人们的爱好。

阳春三月,喜德县拉克乡新村村,一朵朵桃花迎风招展,独具彝族特色的小洋楼,依着山腰,矗立在孙水河南岸。明亮的太阳能灯,把整个新村村照得富丽堂皇。水泥路两侧,两位村民正在薄膜包谷地里翻开包谷苗。

新村村位于喜德县城西面的孙水河南岸,毗邻成昆铁路及通县主干道,距县城约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辖两个村民小组,现有429户,人口2213人,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

话住房 猪都住上小洋楼

在村民龙布伍勒家,龙布伍勒和另外一个老头正认真地对杀棋艺。屋檐下,两个小伙高兴地打着台球。伍勒的老伴马海伍呷则带着两个双胞胎孙子,在客厅里磕着瓜子看电视。

龙布伍勒说,2013年,他家赶上了彝家新寨建设的春风,自筹资金50多万,加上住房补助和灾后重建补助9万元,和儿子家一起修上了两楼一底的小洋楼两栋,就连他家的猪圈也改建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楼。

村民翁古拉哈家独具彝族特色的四合院结构别墅很漂亮,记忆里山区彝家坝子上的猪粪、鸡屎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阵阵扑鼻花香。房间里装修得富丽堂皇,水晶灯一打开,整个客厅亮堂堂,木沙发、彩电、冰箱、衣柜、新式的家具样样俱全。

在新村村,龙布伍勒和翁姑拉哈家的住房变化只是众多村民的宿影。现在,村民们要么住的是四合院结构的房子,要么住的是小洋楼,就连家畜都住上了楼房。

话产业 劳务经济成最大支柱

在村子的一角,新村的田地盖上了一层白色的“大衣”,二十多位村民正在蔬菜大棚里有说有笑地管理着树椒。

“这不是一般的辣椒哦,成熟的时候,两三根辣椒就有一斤,价格也不错,今年春节的时候每斤卖到了4块多。这种辣椒生长期10个月,其中7个月采摘,每亩产量1万7千斤左右,产值嘛每亩还是有三四万吧。”椒农邓民生说,去年他承包了52亩地搭建大棚蔬菜,种上了树椒,到现在已经卖了3次树椒,收入还不错。

在养殖户克惹呷呷家,20多只小羊羔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刚割来的紫花苕光叶子,其他两间羊圈里,六七十只大绵羊则悠闲地喝着盐水。

克惹呷呷说,自己没多少文化,出去打工也找不到活路,只好承包邻居的土地种紫花绍光叶子,发展养殖业。现在每年出栏绵羊40多只,收入还是有几万块。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好了,现在做什么都方便多了,致富的路也宽了。”新村村党支部书记阿别伟古说,住房问题解决后,村民们现在想的是如何发展新产业增加收入。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分地,有的村民干脆把地包出去,除了老人和读书的孩子,一家人一起出去打工。现在,全村每年至少有600多人在省内外打工,每年挣回的劳务经济达1500多万,劳务经济成为了新村村最大的支柱产业。

话生活 不多活几年可惜了

傍晚7点过,吃了晚饭后的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村委会广场上。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打起了篮球,十几个妇女则围着圆圈,手牵手,在音乐的伴奏下,欢快地跳起了达体舞。几个小孩和老人,则在健身器材上各自高兴地玩着。

“不健身,很容易得病,那么好的生活,我还想多活几年嘞。”现年75岁的村民吉古呷觉转着健身转盘说,现在他家住的是楼房,想吃啥子就吃啥子,孙儿孙女读书有两免一补,生病了还有新农合报销,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日子,不健健康康地多活几年就可惜了。  

话住房、话产业、话生活,如今的新村村,村民们幸福生活的指数别样高。

文/图 本报记者 陈小玉

新闻推荐

报料人,我们需要您的配合

前不久,接到一起市民投诉,希望能引起媒体关注。这成为我2013年的第一次暗访。这次暗访,不圆满。市民李师傅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对他所反映的事情感到无比气愤,强烈要求记者和他一起去,并保证一定会和记...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