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城市如此壮美 缘于敢想敢干

凉山日报 2018-12-19 08:13 大字

写在前面的话:

自古,西昌是中国西南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建昌府,继后又改为建昌卫。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撤销建昌卫设立宁远府,置西昌县,西昌之名由此而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西昌和凉山合并。由此西昌历经撒县建市,成为凉山州首府所在地,西昌“建市元年”由此开始,并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7县市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时光进入到2007年,承接“一办三创”的东风,西昌市进入提档加速发展期,前进的步伐跑出了加速度,西昌“黄金十年”由此开始。

改革开放是决定西昌命运的关键一招。正是靠着改革开放,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西昌成功开启了新的壮阔征程,开创了新的前进道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古老而又年轻的西昌市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西昌建市以来的发展轨迹,吻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一棒接一棒的交接,使西昌这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小县浴火重生,综合实力昂首迈入全国百强行列,位列四川省第一。

西昌建市于改革开放元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共命运同呼吸共奋进,40年星移斗转,城市变迁见证西昌崛起之路。

如今的西昌城市基础条件好,山水生态格局保护良好;具备制定涵盖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品质提升、园城产融合发展等多方面条件,宜居品质大幅提升,绿地系统、公园体系完善,布局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一批建设经验和制度机制。

站位高,认识才深,方能高瞻远瞩

1979年的某晚,西昌工农兵电影院门口人声鼎沸,昏暗路灯下站着许多无钱无票的人们,眼巴巴地盯着电影院大门。

这个在今天西昌市二小旁边的人气旺盛之地早已变为商业旺地。当时走到前面的广场,跨过南桥便是郊区了,遍地是菜地、粪坑。

这是过去西昌的城市影像。

长安路,西昌的城市干道。1980年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绿化道四位一体改造,把公路改为城市道路,这在当时来说是需要勇气的。

到2006年,在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西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乘“一办三创”之东风,借建州60周年之契机,科学研判确立了“三步走”发展蓝图,紧紧围绕“五大兴市战略、十个发展主题年建设、五大片区集团攻坚”三条主要实现路径。

州、市联动“一办三创”,综合投资27亿元,建设景区景点项目29个,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7个,打造旅游精品工程6个。仅仅这一年,西昌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步伐向前提升了5到10年。

火把广场、月色小镇、观海湾、青龙寺、月亮湾、小渔村等“邛都新八景”“变脸”亮相。“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西昌城市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期。

从2007年的项目建设年开始,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综合提升、开放合作、交通枢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到2016年全面小康“黄金十年”,一年一主题,一年一攻坚,从科学规划,倒排工期,从领导牵头,到人人有责。

今天的西昌城市建设,已经逐渐开始有了“城市”的模样——慢慢地将“规划图”变成“效果图”,让“效果图”变成“实景图”。

在看得见的改变中,这个城市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医疗配套增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生活氛围更好了。

2009年,西昌城乡建设年。龙眼井大桥贯通东河,港湾式公交站台悄然出现,山水阳光、长安国际等一批楼盘开工,观鸟岛湿地开始修建,城市特困户住进了首期廉租房——河东幸福家园。

紧随其后,一个个城市地标出现在人们眼前:邛海湿地、海河天街、海门渔村、宁远大道、东延线大道、天王山大道、南山大道、滨河大道、胜利大桥、河东大道、海河大桥、人行天桥、建昌塔、嶲州阁……与此同时,一环路、二环路等30多条断头路被打通,城市“经脉”更加通畅。

如今,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明清古城重焕容光;公园、广场、绿地点面相连,城市夜景流光溢彩;40年间,城市路灯从2600盏增加到50000盏;城中村变为林立高楼。幸福、闲暇、舒适、安全,成为西昌市民生活的诠释。

十年来,完成城中村(含农村棚户区)改造53.87万平方米,大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河东大道、东河西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绕城北环线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城市交通路网提升;着力打造北碧府路、月海路等7条生态文明示范街和民胜乡麻棚村、安哈镇芊旷村等7个生态示范村,切实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业现代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等一大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3A级康养景区”;邛海湿地被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列入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型案例,写入《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向全国湿地公园推广,得到中央深改办高度评价。

研究出台了治水10条、治气10条、治堵10条、人才10条、廉洁自律10条以及加快街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民生普惠制度框架文件,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黄金十年”,迸发出“忠诚敬业、智慧创新、务实协调、激情卓越”西昌精神,不断形成和集聚事业进步的磅礴力量。

这是当下,我们生活的西昌。40年间,城区面积从12平方公里,扩展到4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4%;40年间,城市路灯从2600盏增加到50000盏,城市夜景流光溢彩。

干事业,搞建设,解决现实问题

从改革开放,西昌建市,再到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从农村版县城到具备现代气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单一产业维持生计到一二三产业联动齐发。西昌“黄金十年”,化茧成蝶。

从2007年到2016年的“黄金十年”,是西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西昌历史上乘势而上、持续跨越的十年。

西昌奋力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大棋盘中,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占得了先机,拔得了头筹,成功化解了大批历史遗留难题,成功破解了制约发展的若干瓶颈,西昌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9年,规模空前的邛海湿地恢复工程拉开序幕。这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8年时间,投入50亿元,搬迁邛海周边农户5万人,恢复湿地2万亩,建成中国最大城市湿地。邛海湿地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环保科普示范基地。

西昌市老城区面积约2.62平方公里,住户2万余户,人口7万余人。由于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因素,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老化缺失,在道路、消防、房屋等方面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两会”代表、委员及市民多次强烈要求对老城区进行综合整治。

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保护、安全、有序、美观”的要求,决定采取政府投入、民间投入、社会资本进入等多种投资模式,投入拆迁资金10.79亿元,拆除居民房屋、村居民房屋608户,等12项重点工程建设,提升了老城区市民幸福指数。

西昌全方位建设改造了城区,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邛海-泸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90余项。

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荣获“十佳魅力城市”称号,西昌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高质量举办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邛海国际帆船赛、邛海全国帆板锦标赛、邛海湿地中国滑轮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西昌市城东片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突出“拉框架、扩规模、美环境”的要求,立足与邛海-泸山风景区的协调发展,依托传统农耕聚落、自然田园风光和邛海水系,强力推进主干路网、邛海湿地、公共服务设施、拆迁安置点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切实加快城东生态田园观光区建设,致力将西昌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海南片区项目为邛海六期湿地恢复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关于“邛海湿地一定要尽快建设好”的指示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惠及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

西昌现代花卉产业园区以礼州镇为核心,辐射月华、兴胜两个乡,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是市委市政府“北花南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重点骨干项目。已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省内的10家骨干企业入驻,规模突破3000亩,年出圃各种盆花650余万盆,年产值1.1亿元,每年为当地700多名群众增加劳务收入1400余万元。

自2012年来,西昌以安宁河谷沿线为核心,分南、北两大片,形成“一环、一横、三纵”五大新村建设区域,建设区域内总投资26.08亿元,完成168个新农村示范点、涉及农户3.55万户。创建成功1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成41个州级生态村、市级生态家园868户。

通过示范片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3万元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32%,示范片农业基础稳定、产业优势突出、公共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活富裕文明,“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目标得以实现,“新村、新居、新产业、新生活、新农民”五新一体日益彰显,已经率先成为全州安宁河谷美丽富饶新农村的领率和样板。

南山海河片区是西昌未来城南高品质生活片区,片区西有南山、东有海河,背山面水的自然格局和紧邻老城中心城区的优越组合,是体现“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发展理念的城市重要发展片区。

西昌西部新区一期是以商务办公、商业文化、居住、体育文教为主要功能的重要城市发展片区。二期位于西昌城市中心城区,安宁河以东、京昆高速以西,小庙乡境内。面积14.85平方公里,可容纳12万人。发展目标是建设区域性的服务中心,生态化的现代新城。其定位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现代服务业高地;攀西旅游、香格里拉环线上的旅游门户;彰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特色的首善城区。

“咬定靑山不放松,历尽艰辛成大道”。“黄金十年”,西昌实现风雨涅槃靠的是全市75万各族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黄金十年”是西昌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是一个英雄集体的传奇史诗;都是全市各级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抢出来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干事业、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西昌市的现实问题。

新定位,优环境,“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呼之欲出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为西昌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一盘棋提供了基础条件,更为西昌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际口岸机场、中国西部居家创业首选城市、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基础条件,还为西昌向发达学习、与先进为伍,实现弯道超车,在“铂金十年”争取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50位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会助力西昌尽快建成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城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今,秉承开放合作的良好态势,西昌连接外部世界的步伐不断提速,新时代的征程已经起航。西昌,进入了“铂金十年”发展期。

实现一个愿景:到2026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2050年建成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推进六大片区集团攻坚,构建六大支撑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七彩西昌·阳光水城”作为新的城市发展定位,提出拥水发展战略,居家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西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将成为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交通枢纽、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实验区核心增长极,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换季总部基地,阳光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的天堂。

西昌承接“黄金十年”发展的良好态势,激情豪迈地进入了“铂金十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乘风破浪。特别是“1566”发展方略的确定为“铂金十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持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铂金十年总体构想和发展方略全面成型,以“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总目标,西昌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蓝图基本绘制成型,以“1566”发展方略为标志,“铂金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成。

“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铂金十年”,西昌始终坚持专注发展定力,保持的发展韧劲,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胸襟,紧紧围绕发展目标任务,每年确定一个发展主题,集中力量进行一个方面的重点攻坚,解决一个领域的发展短板和制约因素,持续推动既快又好的发展。

始终坚持专注民生定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分期分批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改造完成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建设健康城市,改善居民居住结构,扩大城市的吸附力,持续推进“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建设,大规模提升城市彩化面积,大力度提升城市亮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特色魅力。

40年栉风沐雨,40年裂变求索。西昌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幸福生活可触可感。

10年破茧成蝶,10年百舸争流,是奋楫者先的西昌,在不经意间悄然凝聚起强大力量,推动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让75万西昌各族群众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这样一组数字鼓舞人心:40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8倍,财政收入增长42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1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5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6倍。

还有一组数字奔腾澎湃: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8亿元;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6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8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50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89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5位。

文/本报记者 张崇宁 图/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冬季吃水果有讲究 这样食用更健康

文/本报记者蒲建峰图/本报资料随着西昌天气的日渐寒冷,不少红肉摊位及餐馆的生意也变得火爆起来,羊肉、牛肉,甚...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