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阿嘿 你的眼睛看不见你的眼中有光明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4-21 18:22 大字

孙子日呷(左)和阿嘿这对难兄难弟曾一起走南闯北。

阿嘿

你的眼睛看不见你的眼中有光明

(上接A04版)

阿嘿说,这首歌好像是为他们这些在外飘荡的游子唱的,歌词里面所有困难他都经历过,所以很喜欢。说完,他轻轻唱了起来。

风吹了,

下雨了,

荞麦叶落了,

冷也不怕,

病也不要怕,

苦也不要怕,

……

唱完时,阿嘿用右手轻轻的擦拭着眼泪。每一次遇到困难,他都唱一唱这首歌,每一次遇到挫折,他都唱一唱这首歌,孤独的时候,他就在手机里放着这首歌。这首歌已经成为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

他用踏实

换取厂家信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阿嘿和孙子日呷相信这个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们执着地在市区里奔波着。

2000年11月,他们在青岛市区里奔波了几个月还是没有着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在市区里找不到出路后,他们把方向对准了郊区。

在青岛郊区又奔波了十几天后,他们终于联系到了青岛海东砖厂。

一开始海东砖厂的老板陈俊工还是不愿意把厂包给他,最后,阿嘿说,自己虽然是个瞎子,但以前也是国家公务人员,还当过乡纪委书记,只是一次意外事故,才变成今天的这个样子,包给他放心。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和保证质量,阿嘿主动地交了保证金2000元,叫老板先做一个月看看。

看着阿嘿确实可怜,另外包给阿嘿,自己也可以监督,如果完不成任务,还有这保证金。陈俊工终于在阿嘿的说服下,把砖厂包给了他。

签了合同,承包了这个砖厂后,阿嘿立即给老家的表弟吉各阿各惹打电话,要他立即带40个农民工过来打工。

“这里的彝族农民工还是很多,但像阿嘿一样有文化的比较少。说实话,刚开始我也不想包给他,但听了他的故事后,我深受感动,既然他有这个好的想法,为什么不试试呢?”记者电话联系上陈俊工,他说道。

“要做就做好,就算自己亏一点都无所谓。”阿嘿常常这样提醒孙子日呷。为了让老板满意,阿嘿和孙子日呷这对兄弟大部分时间都守在民工身边,监督质量。

阿嘿带去的民工开始在这个砖厂上班后,陈俊工也时不时过来看看产品的质量,有点不放心。后来,阿嘿的民工生产出来的砖质量很不错,陈俊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个残疾人不简单,包给他放心!”陈俊工对阿嘿越来越信服。

在这个砖厂,阿嘿为家乡的40名农民工解决了工作问题,他的身份也变成了这个砖厂的包工头。

当年春节前的结算中,由于阿嘿提前完成了任务,挣了3万多元,而他带去的民工,平均下来,除去生活费,每人也挣了1万多元。

短短的几个月,就有万元的收入,大家都觉得跟着阿嘿不吃亏。这些农民工你传一句,我传一句,把阿嘿吹上了天。

阿嘿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更有信心了。“说实话,我最感谢的人还是陈俊工,要不是他,我的家乡父老还守着有限的土地,一年四季劳累着。”阿嘿感慨地说。

要求严格

生意越做越大

承包了海东砖厂后,阿嘿和孙子日呷又继续联系着下一笔业务。由于之前合作愉快,陈俊工也帮着阿嘿联系起来。

“这个彝族哥们很诚实、很守信,包给他放心。”和其他的砖厂老板在一起时,陈俊工常常推荐阿嘿。

通过陈俊工和自己的努力,阿嘿从2004年起,又相继承包了滨州郑家砖厂、青岛前北葛家砖厂。

“钱是挣了一些,但刚开始的时候风险也不小,自己带的民工自己负责。”说到这儿,阿嘿给记者讲了一次很难忘的经历。

2001年7月的一天,他在出租屋里盘算着当年的生产任务,民工们在工地上正有说有笑地生产着水泥砖,突然一声“救命”的呼声响起来。

“糟了!”阿嘿和孙子日呷赶紧跑去,看见原先码好的一堆砖头垮了下来,民工孙布阿哈被砖头埋着,其他的民工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阿嘿指挥大家搬开砖头,孙布阿哈被救出时满身是血和灰尘,问他怎么样,他已经没有力气回答。

阿嘿赶紧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检查发现孙布阿哈的两只脚已经被砖头砸成骨折。所有的治疗费和检查费阿嘿一个人承担,最后花了3万多元,这可是一个民工一年的收入啊。

自那以后,阿嘿给民工规定几条原则:所有在他承包的砖厂打工的,年龄必须满18岁;每个人每年必须交100元的意外保险;上岗之前必须先学会技术。为了保证质量和安全,阿嘿让表弟吉各阿各惹守在生产的第一线监督指导民工,实行传帮带,一个教一个,把技术一层层传下去。

“这些民工,上岗之前都要在我那里培训一个礼拜,培训完考核不合格的,还不能下砖窑子。”吉各阿各惹说,从山里走出来的彝族农民工,只会种点洋芋和苦荞,不要说生产陶瓷砖、烧结砖和抛光砖,就连水泥砖都不会打,要提高产量和质量,培训技术是关键。

吉各阿各惹一个一个地传授着生产技术,孙子日呷和阿嘿严格地监督着生产质量,砖的质量越来越好,砖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每个砖厂的规模不断发展,现在,海东砖厂已有民工80人,郑家砖厂75人,葛家砖厂75人。

砖厂的老板们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这个阿嘿不简单,如果不残疾,自己办企业的话,肯定是个大企业家。”青岛、滨州等地的砖厂老板都想把砖厂包给阿嘿。

从一个两眼一抹黑的残疾人,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包工头,阿嘿的人生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带出的民工

闯出新天地

“杨兵,你的空心砖厂今年效益怎么样?”

“歪哈,你的养猪场今年效益怎么样?”

在阿嘿家的院坝里,曾经由他带去打工的孙布杨兵和瓦扎歪哈都来了,阿嘿关心地问着他们的生产情况。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阿嘿在带领这些彝族农民工打工的同时,还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阿嘿说,这些彝族农民工,每个都是家庭恼火才走上打工路的,如果家里条件好,谁还会愿意在外漂泊呢?所以阿嘿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凡是到他工厂里打工的,来回的车费和生活费、住宿费都实报实销,回家过年或者家里有亲人去世、子女考起大学、结婚的,他又每个人给予500元的资助。

“有人家里修房子没钱的,他也会出钱帮忙。民工想回乡创业的,他也会借钱给他们。说实话,阿嘿的民工为什么那么多,关键是因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长期跟着阿嘿打工的昭觉县解放乡解放村村民吉子阿约一说起阿嘿,只有佩服。

2005年,普格县螺髻山镇马家坪村村民马莫尔作的大儿子要考大学了,为了给儿子挣点学费,她跟着阿嘿去山东打工。可是打工不到一个月,她的老公又得重病。阿嘿晓得后,拿出3万元给马莫尔作,让她回去照顾自己的老公。如今,这个家庭已经走出了危机,儿子读了大学后参加工作,马莫尔作还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农家乐,日子是越过越好。

阿嘿说,自己什么苦都吃过,现在日子好过了,但家乡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一点,等他们过上好日子后就可以帮助其他人了。

2006年,孙布杨兵在阿嘿承包的砖厂打了一年工后,想回家乡自己办个空心砖厂,可是本钱不够。阿嘿得知杨兵的想法后,毫不犹豫拿出了5万元借给了他。

如今孙布杨兵拿着阿嘿的这5万元在家乡办起了空心砖厂,一年的收入不下10万元。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空心砖厂里,还解决了当地很多人的生计问题。

在阿嘿家,附近的村民和布拖、昭觉的彝族农民工一个个不停地给阿嘿敬酒,这个说感谢那么多年阿嘿的照顾,另一个说感谢阿嘿的帮助。反正,在他们的眼里,阿嘿是他们的恩人。

记者问阿嘿15年来拿出去资助别人的现金是多少,阿嘿说算不下来,反正一年咋个都有两三万元。

一年两三万,15年不就是三四十万了吗?这个数字目前还在涨,阿嘿资助别人的行动还在继续着。他说,自己一年挣二三十万,拿出去两三万算不了什么,现在县城和西昌城区也买了房子,再加上农村里的这套房子,住的事早就解决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有意义。

正当阿嘿的事业起来的时候,阿嘿也再一次收获了爱情。在打工路上,家住普格县螺髻山镇的彝族女孩沙马莫依洛爱上了他,并且和他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健全的男人都没有我阿嘿能干,再说他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嫁给他我很幸福。”沙马莫依洛说起自己的男人,满脸自豪。

三起三落,阿嘿,这个曾经前途光明的彝家汉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残疾人。可是他却没有从此消沉下去,带着他的一帮帮农民工,走出山外,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正因为他的坚强和慷慨,很多农民工走上了幸福大道,他也因此在2010年度被评为了凉山州总工会劳务输出经济先进个人。

“去年彝族年,我带了300多个农民工去砖厂,今年的收入很好,每个农民工都可以挣四五万元。”阿嘿又谋划着来年的打工路。

新闻推荐

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 用浪漫的诗歌抒写打工岁月

阿优(左)与诗人海上在一起。阿优与儿子在天安门前留影。一边打工,一边写诗,这就是凉山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将梦想一步步注入现实的生活方式。出生于普格县小兴场区瓦洛乡湾洛村翻身组的一个贫困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