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 用浪漫的诗歌抒写打工岁月
阿优(左)与诗人海上在一起。 阿优与儿子在天安门前留影。
一边打工,一边写诗,这就是凉山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将梦想一步步注入现实的生活方式。出生于普格县小兴场区瓦洛乡湾洛村翻身组的一个贫困家庭,虽然只上过7年学,但吉克阿优热爱文学、热爱诗歌。打工不到8年,在逼仄的诗歌创作空间下,在工厂极差的写诗环境里,他坚持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打工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作品入选《中国文学》、《中国当代千人诗歌》、《2013年中国最佳新锐诗歌》、《工人诗典》等等,并获各类奖项。他个人也是市级作协会员,曾先后被《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华日报》、《文汇报》等十多家报刊和《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目前,吉克阿优的社会头衔里,最响亮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
文/本报记者 米赢
图/本报记者 宾文才
30岁的阿优现在已经是远近有名的诗人了,尽管大部分人还是习惯叫他“打工诗人”。但这不妨碍他一边打工,一边写诗。
阿优全名叫吉克阿优,家在普格县小兴场区瓦洛乡湾洛村翻身组,目前,一家三口都在浙江嘉兴市平湖服装厂打工,儿子五岁,在读幼儿园,父亲还留在老家,由两个大哥照顾。
目前阿尤的社会头衔里最响亮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
和“历史”沾边了,肯定有他的精彩之处。
记者和阿优的接触,一直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接受采访时,他人还在浙江打工。
不到8年时间,他已经是市级作协会员,先后被《嘉兴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文汇报》等十多家报刊和《平湖电视台》《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这在从凉山走出去打工的人群中,算首例。
打工和写诗
以诗歌,记录打工生活
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80后的阿优小学毕业后在家放了两年羊。直到2000年,凉山州的义务教育覆盖全州时,他才瞒着父母偷偷跑到小兴场初级中学“上学”。说是上学,其实“因为没有钱交学费,前两个月,我都没有课本,吃住都靠同村的三位同学救济”阿优说。
知道求学不易,阿优一直很刻苦。后来,他的事被校长宾文才和班主任吉仕以拉知道后,给了他课本。这之后,阿优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校第一,学费也就免了,但考上普格高中后的次年,他因身体不好只能休学在家。2005年,阿优的母亲病逝。
无奈,阿尤进了民办的川西工业学校(期间还曾进过重庆师范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但因经济原因辍学)。2007年,他和学缝纫的30多名同学被送到浙江嘉兴市平湖林埭镇的一家服装厂实习打工。
“那是第一次打工,很兴奋,路上一直在汽车上唱歌”,阿优回忆起第一次打工的经历还很兴奋。
阿优说,第一次打工,印象深刻,感觉加班时间太长,晚上,站在厕所小便都能入睡,很想家,但也回不去,实在想家了,就在出租房里吹笛子,可有一晚,有人报警了,从此也不敢吹笛子和唱山歌了,累了,饿了,就大哭一场。
后来,辗转过几个地方打工后,阿优亲历过工头吸毒、打工者小孩子丢失后自杀、单身女工失节失身、被贩卖的妇女等不堪回首的事,并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自费印刷了第一部诗集《打工的彝人》,“没有考虑过艺术性,只是把真实的故事原原本本写下来”。
逼仄环境下
坚持创作,成果丰硕
“打工的人千千万万,每个人消遣的方式也千千万万。这些年,我只用一种方式将梦想一步一步注入现实生活里,那就是写诗,虽然写得杂,写得不是很优秀,但一直坚持做梦,做诗人梦,文学梦。”阿优说。
打工更多表现的是体力方面的,而作为脑力活的写诗,阿优是如何调配的呢?
“一个诗人被打上各式各样的标签也是无奈的”,阿优说,我本来就是一个打工的,喜欢诗歌,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算一个诗人,别人叫我“打工诗人”,刚开始我很高兴,因为我在打工,在写打工的故事,但后来也不是很乐意接受的,因为诗歌就是诗歌,不分什么类别,也无法界定,更何况诗人呢?但他也坦承,经常被朋友叫做“打工诗人”,这样的标签意味着别人已经认可自己是一个诗人。
“打工和写诗,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打工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写诗是为了梦想和抒发自己的乡愁以及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阿优说,前些年,在车间里,根本就没有写诗的条件,只能是地下活动,偷偷摸摸地干,后来发表了作品,藏不住,领导“查”得紧,只得上班的时候酝酿,下班回来就写下来,放着。
作品多了,他开始购买电脑存在电脑上,这样不会掉,好的坏的都贴在文档里,时间允许时,上网了就发在博客里。
在诗歌创作空间如此逼仄的环境下,诗人的心境和困难可想而知。不过乐观的阿优坚持了下来。
打包一下,阿优的成绩是这样的:参加过2015年《打工春晚》和《工人诗歌云端诗歌朗诵会》;自选诗集《漂泊的灵魂》曾获1012年“非常梦想——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诗歌二等奖;2013年获第一届彝族诗歌新人奖;《阿优诗十首》和《爱,在工厂的夹缝》各获2013年“新工人杯”文艺大奖赛优秀奖;散文《我有一个诗人梦》获嘉兴市总工会“中国梦·劳动梦”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和林埭镇总工会“中国梦·家乡梦·我的梦”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散文《租房里的书柜》获浙江省农民读书征文大赛一等奖、嘉兴市“书香飘水乡”征文一等奖等三十多个小奖;作品入选《我的诗篇》、《2013打工诗歌精选》、《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中国文学》、《中国当代千人诗歌》、《雅安地震诗祭(诗选集)》、《2013年中国最佳新锐诗歌》《工人诗典》等。
解构梦想
借助文学的翅膀,搏击长空
“我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像一枚枚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诗记录打工生活。一年年的漂泊中,我们学会了自强不息,一次次的创伤中,我们领悟了人生的意义,我们要在城市里有尊严地活下去,带着希望像鹰一样翱翔;我们要在城市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落地生根,把传承了千万年的历法种在城市的季节里,延续独立的精神,我们是为文学废寝忘食的彝工,为热爱而搏,永不放弃!”——2013年,带着这样的理想,国内第一本以彝族打工者为创作队伍的一本纯文学民间刊物《飞鹰》,在阿优、阿景阿克、赵磊、沙玛中华等打工彝人手中创刊,至今已经出版四期。
“我的诗人梦,文学梦很遥远,目前只想好好感悟生活,写,写,写,试着写出好作品,所以现在进了成人大学学习,4月11日大专毕业考试,10月份就可以拿到证,如果经济允许的话,我还打算还学汉语言文学,争取多学点知识文化,充实一下自己”,现在是《飞鹰》主编、《彝族青年网》记者的阿优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要办好彝族第一本打工文学民刊《飞鹰》,借助文学的翅膀像鹰一样搏击长空。
阿优说,《飞鹰》是我们寄给故乡的一种别致乡愁;它也是我们的一个舞台,我们用文字演绎一生的精彩,记录一点一滴的打工记忆和经历。所以,我们的宗旨“不是怯怯地诉苦,我们要用手中的笔赤裸裸地记录我们的生活轨迹”,铁铮铮的热血青年,坚持书写自己的传奇,他们立志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新闻推荐
红军文化研究专家、红军后代火补色日向记者讲述红军过普格的故事。5月7日,《凉山日报》、《凉山城市新报》“重走长征路”第三采访组循着红军的足迹,一路打听,一路了解,终于来到了普格县五道箐乡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