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接版色戈垄村封闭的条件也为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纯正的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2-04 10:41 大字

(上接A11版)

色戈垄村

封闭的条件也为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纯正的彝族风情。人们都还住着用木板和蔑席盖成的土坯房,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它是我们这个空间里的又一种时间,或是我们这个时间里的另一种空间。”行进在色戈垄村,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诗。

色戈垄村座落在海拔3200米的高山上。群山环抱的色戈垄村是最为偏僻的村子。木板盖成的房屋高低错落地散落在山间各处。

这里远离城市,交通落后,几乎与世隔绝。“它是我们这个空间里的又一种时间,或是我们这个时间里的另一种空间。”行进在色戈垄村,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诗。

封闭的条件也为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纯正的彝族风情。人们都还住着用木板和蔑席盖成的土坯房,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的村民甚至还过着人畜混居的日子。

这里的农作物只有土豆、荞子、燕麦、圆根萝卜。村民的生活主要以土豆、荞子、燕麦、酸菜、圆根萝卜为主。品种不多,食材却是天然健康的绿色养生食品。这里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家家户户都养有牛、羊、猪、鸡等畜禽。特别是羊,几乎每家都有几十上百头,多的甚至有两百多头。而且只只膘肥体壮,肉质鲜美。

村民们传承了彝人热情、大方、纯朴、厚道、好客的古老传统,争相邀请我们到自己家里作客。杀猪宰羊,用彝人很高的待客规格招待了我们。荞粑粑,坨坨肉,酸菜汤,烧土豆,冷水拌炒面,在这里,我品尝到了彝家最原始正宗的美食。

伙补沙毅蓄留的头发长达3.2米,可谓举世罕见。伙补沙毅粗大的长辫放下时象条游动的蟒蛇,盘起的发髻象雄伟的山峰。他的长辫不长虱子不发臭,高耸的发髻不仅是英武的象征,也是他抵御风寒、睡觉枕头的天然工具。

多年前,色戈垄村还住着一位神奇的长发老人伙补沙毅。遗憾的是伙补阿普前两年已经去世了。来到伙补阿普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我不禁又想起了这位长发老人。

伙补沙毅那年76岁,是个刚毅而健康的彝族长者。从他吟诵的家谱上推算,他是英雄戈垄吉丙的第十代玄孙。他以自己是戈垄吉丙的后代而自豪。那些年没事时,他时常行走十多里路,到戈垄仙人洞下、戈垄吉丙当年砌起的那块巨石锅庄上,凭吊先人,追忆祖先戈垄吉丙的英雄故事。当然,他也要在那里梳理他那根长长的辫子。

承袭祖先的遗传,伙补沙毅年轻的时候也是饭量惊人,力气过人。他凭着一股蛮力,在深山中开垦了10亩土地,种起洋芋、荞麦,养起牛羊,带着一家老小在山里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虽是70多岁的人,但伙补沙毅身体却很硬朗,胃口依然很好,他说他一顿还能吃两斤肥猪肉,一斤白酒。那时候,他每天仍能风雨无阻地上山放羊。

彝族男人的头发是神圣的,蓄在头顶,尊称为“天菩萨”。它既是英雄的象征,也是灵魂的寄托。彝人自古就有蓄长发的历史。《史记》第116卷和《汉书·西南夷传》里有西南夷人“椎结,耕田,邑聚”,“皆编发……或土著、或移徒”的记载。近年来又在金沙江东岸的滇北一带,发现了两晋时期刻画于崖壁上的“跣脚、编发、披毡”的彝人画像。彝族神话传说中在火把节场上摔死天神奴差的英雄火体拉巴也是“长发可容山鹰筑巢,腋窝可容蜜蜂安家,肚脐可容小鸟做窝,脚趾可纳蚂蚁作穴”。可见,彝人蓄长发的历史源远流长。

伙补沙毅从小就把这显示英雄本色的头发蓄留了下来。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之风盛行的时候,一群红卫兵带着一把剪刀,无情地把伙补沙毅那条黑油油的象征着“封建主义尾巴”的长辫给“喀嚓”一下剪掉了。后来,伙补沙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又把那条辫子重新蓄了起来。

伙补沙毅是个开朗、乐观的彝族长者。他青壮年时候以农业生产为业,少年时代和50岁以后以放牧为主。他抽自种的兰花烟,喝适量白酒。主食是当地生产的荞子、洋芋和燕麦,菜主要以高山生产的圆根萝卜和酸菜等素菜为主。

伙补沙毅积蓄的头发长达3.2米,可谓举世罕见。伙补沙毅粗大的长辫放下时象条游动的蟒蛇,盘起的发髻象雄伟的山峰。他的长辫不长虱子不发臭,高耸的发髻不仅是英武的象征,也是他抵御风寒,睡觉枕头的天然工具。

随着普格县旅游业的逐渐开发,有一段时间,伙补沙毅的长辫也成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每年盛大的火把节庆典之时,伙补沙毅都要到火把场地展示他那神奇的长辫。许多报刊、电视台都报道过他的风采。

日都迪萨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聚集,是你体验彝族阿都风情、领略高原风光不得不去的地方。

新闻推荐

普格90后诗人比曲积布 获得美国“梭罗文学评论奖”

《语祭山梦》作者比曲积布比曲积布:彝族,1992年生,普格县人,2014年7月毕业于普格中学,现在宜宾读大一,高三时创办民刊《蓝鹰》《红原》,任主编,为“地域诗歌写作流派(群体)”成员。2015年1月,其创作的100...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