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风情》登上了国际舞台 凉山人孙贤储:把中国的声音吹给世界听
《凉山风情》登上了国际舞台孙贤储(左一)和原宁南县宣传队的朋友们在一起。 孙贤储身着民族服装站在国际舞台上。
文/本报记者 但靖
图/陶勇提供
连日来,由中国国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组派的2016年“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艺术团组频频亮相海外春节庆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抹亮色。
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到PALLADIUM剧院,再到朴茨茅斯,国家一级演员、民族吹管乐演奏家孙贤储,凭借一曲别具民族特色的原创器乐独奏《凉山风情》,为观众送上“新年贺礼”,让大家领略了中华民族器乐的精髓。这位从凉山走出去的演奏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愿望就是把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带向世界,把中国的声音“吹”给世界听。
从凉山走出去,
用“绝活”创作《凉山风情》
孙贤储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现就职于成都市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民族吹管乐演奏家。
这位从凉山走出去的演奏家有一手“绝活”,他的自创器乐独奏《凉山风情》,将埙、葫芦丝、马布、巴乌和笛子五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民族乐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就有了,有7000多年历史。”孙贤储谈起吹奏的乐器如数家珍,“巴乌是中国彝族、苗族、哈尼族等所用的乐器。《凉山风情》是我自己创作的曲子,最多的时候我可以用30种不同的吹奏乐器来演奏。”
这些不同的吹奏乐器被孙贤储从中国带到了世界各地,他说,他的愿望就是把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带向世界,把中国的声音“吹”给世界听。
醉心乐器,
他是个刻苦的人
“我和孙贤储既是同事也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州文化馆工作人员陶勇说,孙贤储的父母是西昌人,但他在宁南长大,俩人不仅是校友还是朋友。可以说是音乐、乐器让他俩结缘。
“我们是初中同学,都爱音乐,慢慢地我们就成了朋友,现在他虽时常在外演出,但我们的关系依旧如前。”陶勇说,初中时期的孙贤储特别喜爱吹奏笛子,经常是笛不离手,课余一有时间就会练习吹奏。“那时候,他为了学习笛子吹奏,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专业老师培训、请教名师,相当刻苦,直到现在,他对于各种乐器依旧保持着当年的热情。”
高中那年,爱音乐、爱乐器的孙贤储加入了宁南县宣传队,那时的孙贤储就因笛子演奏技术好、歌曲优美,获得了在宁南县演奏的机会。“那时我们还组了乐队一起演奏,现在想起来很是怀念。”
上世纪80年代,孙贤储进入了宁南县文化馆工作。“那时我们的工作与音乐、演出相关,每天在一起商讨、研究,亦师亦友。后来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宁南,虽共事时间不足三年,但我们相互间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陶勇说,孙贤储为了更加专业、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自学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后来,调到凉山州歌舞团工作。“可能是因为在凉山州歌舞团工作,接触到了更多的民族音乐、器乐、文化,孙贤储迷上了少数民族的乐器,从单纯喜爱笛子吹奏到研究埙、葫芦丝、马布、巴乌等乐器。”
“曾经多少次出国演出,我已经记不清了。”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孙贤储觉得,让身在海外的中国人,听到属于中国的声音,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自2009年起,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就推出“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系列活动,7年间已累计派出52个艺术团组,累计去访全球六大洲109个国家及港澳地区的223个城市,在海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
新闻推荐
技师正在为客户加工根雕家具。《虬龙护珠》。文/图本报记者陈修甫【接地气】根雕文化有了扎根的沃土在普格县级机关工作的雷万清老师是普格县最先寻觅、制作、收藏根雕的玩家之一。此前,他喜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