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灾+发展”地灾治理不再是“头痛医头”

四川日报 2015-05-14 09:03 大字

从治理地质灾害本身到着眼发展搞综合治理,凉山转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维——

□本报记者 徐登林 钟美兰

“听说这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工后,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也将得到解决。”5月8日下午,在喜德县则约乡石门村,一组村民克日拉哈向喜德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吉伍吉古和则约乡党委书记黑吉阿英嫫表示,自己一定支持工程建设。

克日拉哈所说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今年雨季过后即将在当地开工的则约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是凉山州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面最成功的探索”,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殷万清说。

凉山州是四川省地质灾害最高发地区,到目前当地已经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达232处,为什么说则约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凉山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面最成功的探索?

地灾隐患点曾多是应急治理

“以前这个地方就经常塌方,西昌到宁南的路时不时中断,但很快能恢复。2012年6月,山上垮的泥石流不但淹埋公路,也阻断了下面的河道。”5月6日,说起白水河滑坡,宁南县松新镇上游村村民赵清英记忆犹新。

凉山全境地处四川省川西南中高山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加上极端天气和人为工程活动,雨季地质灾害频发。“去年底,凉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062处,60余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殷万清说,像白水河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问题虽然存在多年,但由于经济、技术、人才等原因,无力从根本上解决,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搞一些应急治理。

因为交通数月阻断,过境河流成堰塞湖,2013年4月,正在芦山地震灾区参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接到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的指示后,紧急抽调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奔赴大凉山深处,开展白水河滑坡应急抢险治理。

经过4个月的紧急施工,长约1070米、总垮塌方量约200多万立方米的白水河滑坡体被成功控制。

从头痛医头走向综合治理

“在凉山早期进行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中,很大一批中小型排危除险工程能够保证地质灾害不再发生,实现头痛医头的目标就算大功告成。”殷万清说,近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省、国家层面对凉山的支持也加大力度,凉山在工程治理中更多选择综合治理。

白水河滑坡治理首先受益。今年2月3日,凉山州国土资源局组织召开推进宁南县白水河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协调会,会议决定,由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专项设计施工现场受损公路的修复方案。“除了治理滑坡,还要兼顾过境公路建设,这就向前迈进了一步。”殷万清说。

白水河滑坡工程治理之所以能够从头痛医头走向综合治理,离不开巨额资金支持。据了解,白水河滑坡工程治理前期应急抢险治理花费4000多万元,而后期综合治理费用超过10亿元。

在国家、省、州资金支持下,凉山近年先后着手实施了金阳县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雷波县乔家院子滑坡治理工程、木里县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等10多项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将一批危害大、险情重、威胁人员多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而且一并完善和修复了交通、居住、基础设施等功能。”殷万清说。

推广“治灾+发展”模式

“你看,计划投入464万元建设引水工程,投入30万元搞土地整理……”手拿则约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项目清单,黑吉阿英嫫告诉记者,原来以为搞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仅仅是治理而已,没想到还有促进本地发展的项目,村民当然非常欢迎和支持。“从治理地质灾害本身到着眼发展,是我们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维的转变,当然也是实力的体现。”殷万清说,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凉山将加大地质灾害工程科学治理的力度,把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彝家新寨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让地质灾害治理与促进发展同步进行。“旱季吃水难,雨季水盖田,这是在则约河两岸流传的谚语。”吉伍吉古说,则约乡离县城只有7公里,而且则约河口有天然温泉,但由于缺水,当地一心想发展的蔬菜产业和温泉康养产业都没有成功,如果通过则约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解决引水问题,那这两个产业很快就会成为村民致富的途径。“则约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2亿元。”殷万清介绍,凉山决心把这个工程当作示范工程进行建设,以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大多都将沿袭“治灾+发展”这一模式进行。

新闻推荐

有了“小农水”再不怕大旱

□王咏何流图片由宁南县委宣传部提供“有了这些‘小农水\’项目,以后再遇到大旱,我们村都不怕了。”3月4日,在宁南县竹寿镇联合村,村支部书记李开虎说起“小农水”项目,很是激动,因为村里的桑树及各种...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