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作马铃薯的“三高等式”
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
□本报记者 徐登林 文/图
12月12日,全省冬作马铃薯培训观摩会在宁南县召开。四川省冬作马铃薯主产区的5个市(州)、20个县(市、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04年至2013年,四川省冬作马铃薯种植面积从30万亩发展到237万亩,产量由30万吨增加到259万吨,迎来十年黄金期。
四川省冬作马铃薯还有没有下一个黄金十年?
现场观摩了宁南县披砂镇大花地村、景星乡黑泥沟村、葫芦口镇银厂村几个冬作马铃薯基地后,与会人员有了一个共同感受,在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冬作马铃薯呈现“三高”趋势: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抓好“三高”,四川省冬作马铃薯会再迎黄金期。
高投入,夯实基础
四川省冬作马铃薯播种时间一般在上年的10月下旬至12月中下旬,收获时间为翌年的2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能否顺利躲过霜冻是关键。”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梁南山介绍,近年来,四川省冬季几乎每隔一二年就要出现一次较为严重的低温霜冻或冰雪天气,严重影响冬作马铃薯生长。
即使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宁南也不例外。宁南全年无霜期321天,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光照2250小时以上,但霜冻一来对冬作马铃薯也是致命打击。“我们全部采用覆膜技术抗击霜冻低温天气。”披砂镇大花地村村民文龙琼介绍,仅购买塑料薄膜,每亩投入就超过100元。但对于宁南的薯农来说,最大的投入是解决冬干问题。据悉,大花地村投入太阳能提灌站、自动喷灌系统、田间给排水设施建设上的资金达到300多万元。
为了解决霜冻、冬干等问题,宁南县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切实改善马铃薯生产条件,仅2012年就整合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加大地膜、水利、农机等基础投入。另外,宁南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600万元专项扶持冬作马铃薯发展。“宁南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冬作马铃薯克服霜冻、干旱等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必然趋势。”梁南山说。
高科技,转型升级
层层梯田里,大行桑套种的马铃薯郁郁葱葱,翠绿深掩的地块里,到处插着新品种标牌……在景星乡黑泥沟村,与会人员对当地1000亩冬作马铃薯高产创建及品种展示基地印象深刻。“这一片试种了2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全部落实了脱毒良种、双行垄作、地膜覆盖、病虫综防等高产技术。”景星乡党委书记陈绍奎介绍,试种是为了找到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为规模化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近年,宁南县从气候自然条件比较接近的云南等地引进46个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出优质高产品种8个,示范推广3个特色品种,市场反映良好。“整个过程,我们加强了与四川大学、凉山州农科所合作,形成了产学研联盟。”宁南县县委书记张硕介绍,宁南县实现了良壤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带动马铃薯工厂式、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宁南在新品种开发、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上方向很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认为,四川省冬作马铃薯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和加工贮藏方面有很多领域需要转型升级,这都需要科技支撑。“由于季节气温低及茬口限制,适合种植的冬作马铃薯品种应是生育期较短、商品性较好、耐寒能力较强的品种。”荣县农牧业局局长程代富表示,要向宁南学习,大力引进选育适宜品种,改善种植模式。
高效益,再赢十年
葫芦口镇银厂村村民邹世发利用大行桑套种冬季马铃薯+旱玉米+黄豆+花生,一亩地年综合效益达2万元。2012年,宁南种植冬作马铃薯7.5万亩,生产鲜薯15.3万吨,销售收入3.3亿元,薯农人均增收2000元。“现在宁南薯农积极性高涨,冬作马铃薯发展后劲充足。”宁南县委副书记、县长代兵介绍,宁南提出,五年内努力实现冬作马铃薯三个第一:人均产量全国第一、人均产值全国第一、综合效益全国第一。
2004年至2013年,四川省冬作马铃薯种植面积从30万亩发展到237万亩,产量由30万吨增加到259万吨。“我们赢得了前一个十年,能否赢得下一个十年,关键看能否提高冬作马铃薯的比较效益,有了比较效益,才能让群众积极参与。”梁南山说,目前,四川省多数高产创建等项目示范区冬作马铃薯平均单产在2000公斤以上,高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但全省冬作马铃薯平均单产仅1100公斤,整体生产水平不高,比较效益不突出。“要在全省大力推广宁南经验,通过高投入壮大农业发展基础,通过高科技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克服目前全省冬作马铃薯种薯使用不当、种植不规范、防冻措施未跟上等不足。”牟锦毅说。
新闻推荐
2014年凉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4.3亿元本报讯(记者何勤华)2月2日,记者从凉山州统计局获悉,2014年凉山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4.3亿元,同比增长8.5%。梳理经济数据,记者发现,2014年,凉山州县市经济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