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劳力紧缺逼出新技术 催生“养蚕状元”

四川日报 2013-06-27 16:14 大字

核心提示

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给凉山州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今年,全州养蚕户从去年9.8万户缩减至9.6万户。

集中劳动力、技术、资源、设施。近年,凉山州开始在产茧大县(市)宁南、会东、德昌、西昌等地创造性地推行养蚕“省人”机制。

凉山州蚕桑产业发展保持了上升势头,今年春季,全州春蚕产茧9.22万担,比去年同期净增6953担,蚕农收入1.9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946万元。

□本报记者 徐登林/文 王云/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越来越快,这给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今年,凉山州养蚕户从去年9.8万户缩减至9.6万户。缺乏劳动力,也是困扰全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

但今年春季,凉山州春蚕产茧9.22万担,比去年同期净增6953担,蚕农收入1.9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946万元。

一方面养蚕户减少,另一方面养蚕量增加、蚕农收入增加,凉山如何保持了蚕桑产业发展的上升势头?近日,记者赴凉山州蚕桑产业主产县宁南县进行了走访。

A

矛盾 劳力减法遇发展加法

6月24日13时许,宁南县披砂镇大花地村村民文龙琼在同村村民何富琼等3人的帮助下,给已经快入四眠的120多台蚕上桑叶,一轮喂下来,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蚕快眠了,进入减食期,桑叶消耗不多。”文龙琼说,现在她喂养了36张夏季蚕,家里劳力不够,她还请了4个人,两人专门负责采桑,两人负责养蚕。“现在在农村,劳力不好请。包吃包住,每天100元,就是这样的待遇,还得靠人熟才请得到人。”文龙琼一再对记者说,每次蚕的盛食期,她都要提前半个月托人找劳力,“家家都养蚕,你家忙别人家也忙,所以人非常不好请。”

种桑养蚕,为劳力操心的不光文龙琼一人。宁南县葫芦口镇蚕桑技术辅导员李文贵告诉记者,葫芦口镇近2000多户农民、4800人,去年外出打工的有2000多人。“这给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李文贵忧心忡忡地说,自己经常下乡帮助那些缺劳力的养蚕户张罗找人的事。

6月24日当天,李文贵从云南省巧家县请了3个人给宁南县葫芦口镇五星村一组养蚕大户张庆福帮忙。张庆福为此对李文贵十分感激。

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四川省桑园面积要达到200万亩,年发蚕种245万张,年产蚕茧8.5万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四川省提出,进一步做大做强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以攀西和川南为重点,建设西部优质茧丝基地。

相应,凉山州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提出,到2015年,力争年发蚕种100万张、产茧50万担(2.5万吨)、年产生丝1500吨。“宁南县提出了打造百亿桑茧丝绸基地的目标。”宁南县蚕业局副局长徐应品说,发展目标随年增加,而养蚕人口与日减少,凉山蚕桑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

近年,宁南县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长: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1.6万人、1.9万人、2.4万人。外出打工人口增加,养蚕户数相应递减。凉山州蚕业管理局统计,2012年,凉山州养蚕户9.8万户,今年9.6万户。而五年前,凉山州养蚕户在11万户左右。

B

倒逼 创新“省人”机制

因为劳动力短缺,近年,凉山州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有桑无人养蚕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弃蚕打工,是不是栽桑养蚕真的没效益了?“不,养蚕要赚大钱,关键要有规模。”张庆福曾对凉山州蚕业协会秘书长向荣辉这样说。

今年,张庆福家养了36张春蚕,即使遭遇高温,他家仍有7万多元的收入。“夏蚕,我家养了62张,今年准备养200张蚕,估计有40万元收入。”张庆福说,只是有点担心找不到劳力。“集中不多的劳动力、技术、资源、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养蚕的比较效益。”凉山州蚕业管理局局长王其明告诉记者,近年,凉山州开始在产茧大县(市)宁南、会东、德昌、西昌等地尝试养蚕大户、农民专合组织、小蚕共育等方式,创造性地推行养蚕“省人”机制。

据介绍,养蚕大户的“省人”原理在于,过去一家一户一季喂半张蚕也要动用一家三四口人,实行养蚕大户规模化养殖后,一家人一年可以养蚕100张以上,通过请村里的帮手,劳动力优化组合后,实现劳动力节约。

农民专合组织的“省人”原理是合作社社员之间,可以实现劳动力盈亏调剂,多余劳力户可以向缺劳户输出劳力,这种输出以合作社出面协调,既方便又信息对称,少了人情世故上的周折。

小蚕共育的“省人”原理是,过去一家一户养小蚕,小蚕在农户家的时间长,不但质量不保,而且窝工,推行小蚕共育,由有技术的专业户负责小蚕饲养,平均一家人可以养100张,减少了人员,而且小蚕质量好。

今年,文龙琼夏蚕养殖浓缩了养蚕大户、农民专合组织、小蚕共育三种方式的优点。“我家只有10亩坡地桑,通过宁南县大花地蚕业专业合作社从其他农民那里集中了30亩桑园,一季最多可以养90张蚕。”文龙琼介绍,家里养的蚕是从小蚕共育室出来的,经过县上集中催青、小蚕共育两个阶段各10天的喂养,蚕已进入二眠三龄阶段,实际在自己家里,蚕仅需待17天左右。

在徐应品看来,如果没有养蚕大户、农民专合组织和小蚕共育,要实现蚕桑产业化基本不可能。他说,张庆福一家一年春蚕、夏蚕、秋蚕、晚秋蚕四季,养200张蚕,如果没有合作社,桑叶他自己家不够,劳动力他自己家也不够,有了合作社,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但如果没有张庆福这样的大户,外出打工农民的闲置桑园没法解决,本地有闲农民就近就业也很困难。同时,如果没有小蚕共育这一环节,势必给养蚕大户增加劳动力投入、技术投入和养蚕设施的投入。

C

着力 12个环节获得补贴

养蚕“省人”机制作后盾,近年,凉山州虽然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但蚕桑产业发展仍保持了上升势头,与全国全省蚕桑产业有所萎缩的情形相反。目前,凉山州已培养年养蚕100张以上的大户110户,建立养蚕专业合作组织60多个,小蚕共育率达到100%。仅宁南县就培养养蚕大户31户,建立养蚕专业合作组织17个。凉山州发种量、产茧量、蚕农收入等多项指标呈持续上涨态势,而且连续十年保持全省第一。今年春季,凉山州春蚕发种10.25万张,产茧9.22万担,比去年同期净增6953担,蚕农收入1.9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946万元。

按目前的势头和拥有桑园的情况来看,张庆福今年养蚕200张几成定势。“到时,他是我州的养蚕状元。”向荣辉说。

6月24日,记者在张庆福家看到,其家楼上、堂屋、地下室都养着蚕。“我家除了人和蚕,没有别的生命。”张庆福开玩笑地说。

虽然张庆福养蚕成痴,但向荣辉还是给他提出了意见。“能不能把蚕具换成标准蚕台,这既不好看,也不利于蚕的生长。”向荣辉指的是,张庆福全部使用的竹制简易蚕台不符合标准化要求。“我修蚕房去年花了30多万元,哪里有钱换标准蚕台。”张庆福感到十分为难。

文龙琼家的蚕房算是标准,但投入的确巨大。文龙琼介绍,她家标准化蚕台长6米、宽1.2米,每台制作费用是1550元,加上配套使用的底布、垫布和蚕结茧用的方格蔟等,一台超过2000元。如果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每季养蚕50张的蚕房,蚕房建设要30万元左右,内部标准蚕台、方格蔟等花费在20万元左右。“这种投入,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确实有点难以承受。”徐应品告诉记者,近年,宁南县采用政府投一点、龙头企业解决一点、农民自己筹集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解决养蚕大户标准蚕房建设投资难问题。“仅去年,政府就投入了1700多万元。”徐应品说,宁南县政府近年大力实施蚕桑富民工程,政府在蚕农育苗、高产桑园建设、桑树专用肥、农药、蚕种等12个环节都对养蚕户进行了补贴,最受益的就是养蚕大户。

虽然宁南县对养蚕户的资金补助力度在凉山州乃至四川省最大,但这离蚕农的要求还有差距。“希望政府在蚕房设施补助方面加大力度,不然我们难以承受。”文龙琼说。实际上,文龙琼的话既说到了张庆福的心坎里,也说到所有养蚕大户的心里。“宁南‘三个一点\’办法解决养蚕大户投入问题值得在凉山州全州范围内推广,甚至可以创新更多办法,提高政府和龙头企业投入标准。”王其明说。

新闻推荐

力助养殖大户 宁南演绎“八方合作”

生猪养殖很简单,可让其成为一个产业,就需要相关的资源配置,在省内曾经探索出“六方合作”的基础上,宁南县聚合产业链条,又有新的发展。□本报记者钟美兰徐登林11月29日,宁南县俱乐乡中心村,一排青砖灰瓦...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