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彝族传统乐器: 流淌的音乐瑰宝

凉山日报 2017-06-07 08:09 大字

在历史的长河里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当然彝族乐器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竖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是彝族最具代表的几种乐器。传统乐器虽然没有歌舞般普及于民众,但也很流行。不同的器乐以自己不同性能和色彩,为彝族优美的乐典赋予独特的音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乐器渐渐被人们遗弃。在彝族地区,许多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器乐,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岁月沉淀的彝族传统乐器

口弦和月琴在凉山地区十分普遍。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一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马布是一种吹管乐器。有单管和双管两种。同一根或两根长约20厘米、直径0.5至0.6?厘米左右的细竹管,在上面开七个音孔,末端装上用牛角制成的喇叭,再从其顶端插入一个长约3厘米如筷子般粗细的竹管制成发音体而成。其声音清柔亮丽、曲调多样,调式变化灵活,擅于演奏欢快、流畅、明朗的曲子,是彝族乐器中音色最为特殊的一种乐器,别有情趣。

角胡即牛角胡琴,彝语称“夫惹”,系用牛角做琴筒,用羊小肚做膜,马尾作弦。形状规格有大有小,定弦、指法和演奏技法与月琴基本接近,多用滑音和打指造成装饰音,在演奏风格上带有歌唱色彩,曲调也常取材于民歌。

竖笛彝语称“觉尔”。用一根长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的竹管,上开七个音孔,管端无节,其中一孔紧靠竹节,另一端开一个小缺口。演奏时咬着缺口竖着吹奏,以吹奏者唇、舌飞齿的活动来造成音色的变化,滑音丰富,音色柔和亮丽,曲调婉转,声音嘹亮,韵味悠长。

葫芦笙又叫葫芦丝,彝称“补惹”。以长颈葫芦做共鸣箱,笙管五支或六支不等,长短不一,用竹制成,上面镶以竹质或铜质簧片,插入笙斗内,通过葫芦上端的小孔演奏。用手指按压笙管上的音孔,形成不同的音调。葫芦笙按大小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可吹出和音。音色优美,曲调节奏鲜明、轻、快,具有较浓的舞曲风格,演奏时常伴以踏脚、旋转等。是彝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

民间乐器曲调亟待传承

达希向东是彝族音乐人,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多年来他一直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彝族乐器,并耐心地在传承。

据达希向东介绍,凉山地区最常见的彝族乐器有口弦、月琴、马布、竖笛等。

“口弦在民间使用率最高,因为它携带方便,音色优美,稍微年长一点的女性一般都会弹奏,男性演奏者较少一些,但也有像俄的日伙这样的男性演奏大师!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一般为中青年男子所喜爱,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据达希向东介绍,俄地日火是一名彝族民间演奏艺术家,他也是凉山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的曲调委婉动听,旋律优美动人,深受广大听众欢迎,俄底日火曾到香港演奏口弦,受到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的欢迎和赞扬。使他演奏的口弦曲随着电波飘洋过海,影响深远。1997年,俄地日火推出自己的口弦演奏专辑《多情的口弦》,该专辑当年被凉山州作为“97中国四川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惠存礼物。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也受到热烈赞扬。

“虽然不少彝族传统乐曲深受听众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经典曲调如今都被遗忘了,那些民间乐器也渐渐丢失,就拿口弦来说,曾经是一件全民都会的乐器,到现在80后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几个会了,近几年来很少能再听到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调了。”向东说,渐渐地大家都去追随流行,追随时尚,把真正的好东西遗弃在了山间,若是把那些好东西都给丢完了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达希向东表示,保留彝族传统文化精髓是创新音乐表现形式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彝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同时把握好现代流行音乐的传播规律,才能使传统彝族音乐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气息。“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希望通过音乐制作人和歌手的共同努力,不断尝试和创新,学会用最简单的现代音乐表现形式,呈现最精华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重视对传统彝族音乐文化的培养和传承。”文/图 本报记者 沙玛建兵

新闻推荐

古城会理端午节万人宴场面震撼

古城万人宴。艾蒿买回家。万人宴上用车拉,用大桶装菜。欢欢喜喜吃药宴。美食,真好吃。推鸡公车卖草药。过节时,兄弟姊妹都要回到父母身边,家家户户团聚一堂。穿古装...

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