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赶漂记忆 “万木争流,千人攒动”成历史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4-13 18:25 大字

思念亲人,就只能翻看一下钱包里的相片。 闲暇之余,还能静下心来看看书。 和工友们打打纸牌。 简单的伙食。 赶漂工人正用抓杆和水里的漂木“斗智斗勇”。

(上接A11版)

梦想的转变

从“赶漂人”到“造林人”

那么,现在的这支赶漂队怎么样了呢?他们属四川省长江造林局。从该局官方网站了解到,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始建于1966年5月,拥有职工11000人。为全省28户重点森工企业之一和全国最大的木材水运企业。

1966年至1998年的32年间,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在雅砻江、金沙江、长江流域,通过水运为国家运输木材1411万立方米,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8年9月1日,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经省政府批准,雅砻江木材水运局整体转移,成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施工企业,企业名称增挂“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牌子,下设攀枝花、凉山、蜀西、川南四个造林分局,20个林场,6个中心苗圃,同时设有四川省林业轮船运公司、重庆森晶实业有限公司,成都、温江、宜昌三个办事处,全局职工有5911人实现了从“赶漂人”到“造林人”的身份转换,组建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造林企业。

从1998年至2010年(天保工程一期)的13年里,企业天保工程施业区涉及省内12个地(市、州)51个县(市、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5.6万亩、飞播造林139万亩、封山育林328.8万亩、森林抚育118.09万亩;常年森林管护318.79万亩,为建设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007年以来,企业投资组建了四川长江林业集团,集团母公司“四川长江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7个全资、控股子公司,对外参股公司5个,企业总资产10亿元,成为以生态建设为主体,集建筑租赁、林产化工、竹木加工、生物质能源、园林景观、仓储物流、物资贸易、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殖业等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大型林业企业集团。

2011年,国家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后,企业调整建立“局、分局、森林管护站、森林管护队”四级管理体系,下设15个森林管护站、56个森林管护队,主要参与攀枝花、凉山、甘孜、雅安、宜宾、泸州共6个市(州)19个县(区)境内地方国有林1025.1万亩协助管护和少量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等项目建设任务。

2012年,该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

这支林业队伍无论是当年的砍伐和赶漂,还是现在的造林和管护,都是在艰苦而偏僻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外面的人很少能了解到他们的状态,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们非常敬业。中国式的赶漂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段历史,这种精神,却一直不曾远去。

赶漂父子

成了赶漂人才知其中苦

今天赶漂这门职业已经随着森林禁伐消失了,赶漂人的角色正在转换。2000年岁末,在二滩库区里进行了长江上游的最后赶漂,在那里,赶漂人曾茂和他父亲的故事成了赶漂人真实的写照。

曾茂的父亲1958年参加工作在川西森工局从事伐木,1979年开始在雅砻江水段赶漂。父亲一年回家一次,探亲假满一月后就走,纵然这样,父亲在家时的短短一月,年幼的曾茂还是希望父亲快点走……

父亲在外工作几十年,具体干啥工作,儿女们不很清楚,父亲有多苦多累他们知道得也不多,只是1983年父亲因为伐木受伤,又得了胃病,只得病退回家,看着过于苍老的父亲,孩子们才觉得他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想像得那么好。

父母终于在一起生活了,这照理说是好事,可父母从结婚起相处的日子就很少,退休回来老夫老妻时常口角不断。也许几十年身心的压抑,曾茂觉得父亲与母亲和兄弟姊妹很难相处。曾茂很不理解父亲,很不理解赶漂工作。

曾茂1985年被单位派往西昌农机校学习三年,这个年轻的赶漂工坐进了教室学习机电专业。后来曾茂到了雅砻江水运局,因为他的赶漂工作流动性大,也因此离了婚。如今的他又成了家,两岁多的儿子被送回老家三台县,由其爷爷奶奶照看。这次他在赶漂船上已呆了40多天,身为轮运公司修理厂厂长的他,除了修船只的时间外,其他时候还是和工友们一样手拿爪杆,站在船上与其他赶漂工一样奋力赶漂。

赶漂船大多都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作业,有几天,终于到了较为热闹的德昌县热河乡,有空时他还到街上给家里打个电话,往往是打通了匆匆问候妻儿几句就放下电话,尽管千言万语,可他只敢说三言两语,每次通话都要个三五元钱,已经很奢侈了。于是更多的时候,他有空就把儿子的相片拿出来看一看,胖胖的儿子总是一直对着他笑,他耳畔总响起儿子叫“爸爸”的甜甜声音,这个时候他心里总是暖暖的……他说:“我们赶漂人很辛苦,又挣不了几个钱,只求平淡的生活,只盼娃儿健康,赶漂累了,每当在照片上看见儿子,就有一种有根的感觉,就觉得轻松-些。”

曾茂正是经历了艰苦的赶漂生活,经历了感情的阵痛,经历了远离亲情的煎熬,才慢慢地体会了父亲所受的苦,慢慢地真正理解了父亲。直到这时,他才伸起大拇指说:“父亲真的不容易!” 

除了这次壮观的赶漂,对于赶漂,我还有许多另外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雅砻江边一所小学教书,曾经行走在雅砻江偏僻、冷清的江边,我看见许多由木头搭建的简易房子,这就是赶漂人的家,房里也没有多少像样的物件,感觉有点像原始人。有不少赶漂工在赶漂,他们喊着号子,在岸边、石上、水里吃力地赶着木头,然后把一根根木头赶入江中。再过十年,雅砻江里看见赶漂人在雨季中赶漂,本来水流就湍急的雅砻江水更凶猛,我看见一船又一船的赶漂工身穿救生衣,乘船进入江中的惊涛骇浪里,冲走很远才能靠到对岸去。

赶漂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对当年赶漂源头的事儿正在渐渐淡去,人们对于源头漂木来历也是不太了解。当年漂木采伐单位之一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桃博林场,位于木里县深处的博科乡。2013年5月,记者见到了副场长杨扎拉,这位高大的藏族汉子望着奔腾的木里河说:“以前我们单位一天砍伐一二百方木材,然后运到这儿倒入河中,让河水把木头冲下去,走不动的漂木就由赶漂工赶。现在我们单位主要是管护着12万公顷的森林。”

德昌县赶漂工罗奇确,因脑溢血差点丢了命,如今的他只能拄着拐杖在楼下的坝子里走动。罗奇确1945年出生于射洪县,1966年进入雅砻江德昌县境内从事赶漂工作。工作以来都没住过像样的房子,长期住在工棚和村子里的保管室。工作几十年没喝过自来水,长期吃农民田沟里的水。结婚后,妻子跟着他来到了德昌,然后因为赶漂那儿条件太差,生完三个孩子都回到老家,出生后再带回德昌抚养。他们这支赶漂队伍共一百多号人,赶漂长期租用当地农民的小船,1995年才用上了铁壳船。他们一百多号人都不会游泳,有一次一个工友掉入江中,在下游几十公里处才被救起。二滩蓄水后,他们就被派到下游几十公里处的红果林场捞漂木,漂木完后上岸开始种树。2001年退休后才从江边到德昌县城与家人团聚。

解放后,我国森林采伐业迅速发展,木材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水运成为我国木材的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长江及其支流成为最主要的通道,西南成为木材水运最发达地区,四川又最为集中。木材水运企业就有岷江水运局、大渡河水运局、雅砻江水运局、金沙江水运局……由于水运途中情况复杂,就有了需借助人力使木材顺流漂运的赶漂工作。赶漂是木材水运企业最重要、最艰苦的工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有了众多的赶漂工,仅雅砻江水运局,30多年的时间里就有了1万多名赶漂工。来自雅砻江、金沙江上游的伐木顺流而下,在攀枝花市境内打捞上岸后由陆路交通发往全国。至今,许多攀枝花人仍清楚记得当年两江上“万木争流,千人攒动”的盛大场面。

新闻推荐

话剧《巴交龙布》感染广安观众

图为演出现场。本报记者刘秦君摄□本报记者杨雪莲8月4日晚,广安市民广场文化综合体会议厅座无虚席,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带来的话剧《巴交龙布》“信仰的力量——四川省加强领导班子廉政文化建设系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