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的文艺之旅

攀枝花日报 2013-11-06 05:54 大字

攀枝花是一个既有壮丽山河奇景,又有亚热带旖旎风光;既有现代人创造的伟业,又有遗存古朴风貌的魅力城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种精神特质,一类精神特质孕育一种文化艺术”,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给攀枝花文艺事业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 陈兵 文/图

作家张扬一直强调此次攀枝花采风之行是一场文艺之旅,让他收获了感动和振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张扬此行攀枝花,又将注定成为攀枝花文艺之旅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时光荏苒,攀枝花的文艺事业发展之旅已经走过匆匆数十载。一路走来,攀枝花先后与北京西城区、成都、丽江、德阳等地文联和文艺家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邀请各地文学艺术家走进攀枝花进行考察采风和交流学习。同时,攀枝花也组织本地文学艺术家到木里等地进行采风、研讨,与自贡市文联开展美术联展,与昆明市文联开展文学作品交流等文化交流活动。因为始终注重市内市外“引进来,走出去”的纵向横向联系,不断扩大文艺交流广度和深度,攀枝花迎来了文艺事业的春天。

引进来

文艺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将文化作为支柱产业的今天,攀枝花文艺事业想要发展,又将做出哪些实践?

10月30日,踏着攀枝花火车站“欢迎您到攀枝花”的广播声,年近七旬的老作家张扬从车厢里走下来。走下车厢,第一次走进攀枝花的张扬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然后又戴上,仔细地观察着阳光花城的风土人情。而在出站口,攀枝花市文联接站人员以及张扬的忠实粉丝早已等候多时。

张扬此行的身份有两个,一是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感动过一代人”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的著名作家。这次,他为攀枝花文学艺术带来了小说《第二次握手》终极版和他的文艺感悟。第二个则是一名普普通通来攀枝花采风的文艺旅客。

几天来,张扬先后到金色攀枝花展览馆、攀钢轨梁厂、二滩水电站、攀枝花纪念园等地考察采风。11月1日下午,张扬与攀枝花本地作家举行了见面会。在座的除了攀枝花本地作家,还包括他的一些忠实粉丝。

“最美的一句话: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张扬往上推了推镜框说道。他第一次听说攀枝花是几十年前他们生产队里一个青年到当时的渡口市当知青。后来又因为攀枝花在三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关注这里。一直以来,他都对这座为国家强大而生,神秘莫测的城市充满了敬意与好奇。

“看到常隆庆的雕像,我很感动。”张扬继续说着。和常隆庆一样,无数的先辈们奔赴攀枝花,这份爱国情怀与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中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一脉相承;“我参观了攀钢生产线,我感到很振奋。”如此强大的工业,让人充满信心;“我也很惊叹,二滩水电站、苴却砚以及攀枝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张扬说,攀枝花拥有极好的软实力,希望能够继续加强宣传,将它们发扬光大。相逢便是缘分,他会将这份感动珍藏,带给更多人,也希望有机会能再次来攀枝花。

在攀枝花的文艺之旅中,寻找促进市内外文艺交流的契机成了不变的主旋律。攀枝花先后邀请了《人民文学》、《四川文学》、《星星》诗刊、《散文诗》、省美协、省作家协会、省评论家协会等省内外相关的专家来攀指导。2009年,市文联开展了跨省文学作品研讨会,与湖南省《散文诗》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黄薇作品研讨会;同年,邀请了《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到攀枝花指导文学创作。2013年,邀请巴金文学院专业作家罗伟章来攀枝花,对攀枝花小说创作进行把脉,推荐有潜力的文艺创作者到巴金文学院学习……这些举措,对于开阔攀枝花文学创作者的眼界、提高创作水平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走出去

如果说攀枝花文艺事业中主动引进来是一种自强的表现,那么当它以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姿态走出去的时候,则是一种文艺自信的体现。同时,这种自信又是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胸怀。

2013年4月9日至12日,市文联组织下属11个文学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前往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采风、学习。期间,市文联与木里县文联结为友好单位,双方通过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合作、交流,拉近攀枝花与木里的距离。

“市文联开展此次采风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攀枝花市文学艺术家深入基层,服务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汲取生活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力争推出一批有特色的精品力作,同时讴歌木里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生动展示攀枝花对口援建的新进展,以实际行动促进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平如是评价这次文艺之旅。

采风、学习中,攀枝花文学艺术家先后前往木里县康坞牧场、屋脚蒙古族乡、康坞大寺、木里大寺参观。木里县沿途的大山、大水、大林、大雪,让艺术家们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国家二级演员杨斌说:“木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中国屈指可数。常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不仅拉近了艺术家和藏区群众的感情,也丰富了我们的创作内容。”

在旅途

文艺事业路遥且难并非一句唬人的话。“它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而支撑我们以饱满精神前进下去的是那份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和对攀枝花文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李平说。文艺事业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攀枝花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引进渠道,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储备制度和长效机制。先后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西南民族学院等引进4名文学创作研究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到攀枝花文学院,以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引进2名同志到攀枝花文学院,同时,从专业院团调入1人专业人才充实市文联文艺管理队伍。先后聘请了21名攀枝花书画院驻院画家,在攀枝花文学院(《攀枝花》杂志社)推行签约作家制,共有25名作者成为攀枝花文学院签约作家。

也是基于这种考量,攀枝花每年分批输送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到高等文艺院校进修,至今已先后输送多名画家到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形成了有利于文艺人才健康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外部环境。

攀枝花的文艺之旅便是如此,始终以一种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态度汲取着各地文艺事业发展的养分,又载着高度的文艺自信走向各地,实现共赢。

新闻推荐

携手木里 共促藏区检察新发展

攀枝花市东区检察院以开展“转变作风,司法为民”为契机,积极开展对口援助和帮扶工作。近日,首批赴藏区开展援藏活动的四名干警,经过10个小时的颠簸跋涉抵达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热情好客的木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