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冕宁县大桥镇巴甫村: 从“送”到“比”的脱贫“密码”

凉山城市新报 2016-10-21 00:00 大字

巴甫村位于冕宁西北部,这里的村民们守在这绵延大山里,终日以种植马铃薯、玉米、花椒为生。与单薄的产业一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通行条件也是阻碍巴甫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今,经过了村干部的“思想扶贫”和大干实干,巴甫村发生了让人欣喜的变化,大家看到了新生活的开始,不过想让它越来越甜蜜,还只能靠自己,所以大家更加努力!

文/图本报记者 陈红斌 唐刚 张鹏 徐丹青

以前帮扶的部门来村上,只能“低”着头,因为一路都是石子和泥泞;村子里65岁的吉胡曲比老人说,他以为要等着村子里的路修好,起码是他家3代人后才能看见的光景……

在地处安宁河源头的大桥镇巴甫村,每个人都能随口讲几个这样真实的故事。

如今,这些听起来令人有些心酸的“段子”已经成了村里人“忆苦思甜”的玩笑话。通过***,这个有着“安宁河源头第一村”美誉的、也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的小村落正在大变样。

走访:

找出致富“绊脚石”

巴甫村位于冕宁西北部,距离县城47公里。海拔2420米至3580米,全村辖6个组368户1726人。

守在大山里,马铃薯、玉米、花椒成为巴甫村几项仅有的产业。

与单薄的产业一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通行条件也是阻碍巴甫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巴甫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显平介绍,除交通和产业外,巴甫村农产品商品率低、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无专业生产技能等因素也是这个小村落通往小康路的上的“绊脚石”。“看上去不少,但项目单一,收入单一,路又烂,物流成本太高了。”

要打开局面,村民的信任很重要。去年12月初,带着“当第一书记决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在退休前实实在在做一件事,把党组织交给的扶贫任务完成好……”的豪言壮语的刘贤平来到了巴甫村,开始了第一项工作:跑遍各家各户调查摸底。他制作出了《巴甫村***建卡户位置示意图》,重新精准识别了贫困户25户、115人,逐户挂上《巴甫村建卡贫困户》标志牌,整理帮扶台账。

一句彝语也不会讲的刘贤平开始学起了彝语,拉近了和村民们的距离。他用照相机将建卡户户主、家庭成员以及贫困户的大门、住房、畜圈、卧室、家具、庭院的现状全部拍成照片记录下来,用真实的映像和贫困户一一沟通。

“要致富,先修路。”巴甫村的村干部希望修路,当地群众更是天天嚷着要修路。

路,成了巴甫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刘贤平主动找到相关部门,争取到了资金331万元,过往的19.1公里的通村、通组土坑路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

听着忙碌的机械声,兴奋不已的巴甫村村民“闲不住”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在没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自愿修建完成1.4公里的通组入户路。

尝试:

一场“你追我赶”的致富赛

初到巴甫村,48岁的刘贤平便立下志愿要将这里大变样,不过现实马上给他浇了一瓢冷水:村民们对驻村干部的态度很冷淡,更让他头疼的是,村民们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

“初到巴甫村我就听老百姓说:‘政府派人来扶贫了,要发钱了\’”。

怎么办?刘贤平和村上的领导干部盘算着一边尽力做思想工作,一边用行动感化村民。而在随后的脱贫奔康动员会上,刘贤平就做出了明确的表态:“这次精准脱贫决不发钱,大家要改变过去的依赖思想”。

没过几天,村里的民俗广场,一条写有“不等不要不依靠,自立自强自己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标语开始悬挂。

光是这些,肯定还不够。

巴甫村创造性推行了“2+1”的帮扶模式,1名巴甫村的党员和1名文广新体旅局的干部共同帮扶1户建卡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早日脱贫。

作用不言而喻,除了保证“户户有人帮,不脱贫不脱钩”之外,村子里的党员及干部还承担监督让这些贫困户积极致富的作用。

随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想到了一个妙招:办一场脱贫致富大比赛,列出贫困户的家庭卫生、农作物种植面积、家畜饲养数量、外出务工收入等5大项20多个小项指标,每月逐项检查打分评比,然后购置电视机、电饭煲等家电,以奖品的形式奖励给村里“脱贫积极户”。

今年7月左右,巴甫村第一届脱贫致富大赛落下了帷幕,踏实肯干一组贫困户裸木王建一家获得了特等奖,高高兴兴地领走了一台村上购置的太阳能,其他村民也领到了电饭煲、电磁炉等奖励。

一场看似小小的比拼,但在贫困村民心理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我们家王建去西藏打工了,估计能挣到6000多元吧。”9月21日,刚刚挖完重楼的吉克铁什莫回到了家中,依然干劲十足。“脱贫本来就是自家的事,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肯定要好好干啊。”

勤奋的吉克铁什莫一家心里还有个小小心愿:她家想在村上的第二届脱贫致富大赛,“赢”回来一台电视机。

第一届大赛上,只获得一台电饭煲的胡冰一家也想在第二届比赛上“大放光彩”,获得好名次:刚刚从修建通村路时挣到6000多元的胡冰又前往西昌打工了,而他妻子则主要在家养殖牲畜……

经验:

全程管家为村民致富搭“梯子”

基础夯实了,但要村民腰包鼓起来,产业发展成了巴甫村当务之急。

马铃薯、玉米为,产量低,难以带动发展。那发展什么产业合适呢?巴甫村特邀专家实地考察,并制定了以发展核桃、附子种植、生态养殖为重点的农牧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  

生态养殖板块,巴甫村以打造巴甫生态鸡品牌作为短平快项目。

“泸宁鸡在我们村里不好养活,我们选择的是青脚麻鸡。”说干就干,刘贤平同村两委、驻村工作组一道将42天鸡龄的青脚麻鸡发放到了村民手中。

这一过程中,刘贤平等人创造式地列出了一个新办法:全程式“管家”服务,从育苗、饲养到销售,帮扶人都会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协助,为村里的25户贫困户、115人“服务到底”。

鸡养出来了,卖不出去怎么办?

为了避免这一尴尬的境地出现,刘贤平等人主动与企业对接,签订了以高于市场价回购巴甫生态鸡的协议,该企业还向巴甫村预付了1万元的定金。

“为了打造巴甫生态鸡这一品牌,我们定下的四个规矩散一定只能放养、不喂工业饲料、养殖六个月以上、在巴甫村境内养殖。”据刘贤平介绍,如今,巴甫村已成功的养殖出第一批生态鸡,市场反应不错,均价达26元/斤,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也依托巴甫生态鸡养殖销售,村里的集体经济获得了2580元的收入,结束了“空壳村”历史。

“基础设施方面,我们正在加快对集卫生室、幼儿园、聚餐产地为一体的村活动室的建设,而产业方面,从10月底开始,我们将种植20余亩的附子等中草药。”据刘贤平透露,第二届脱贫致富比赛也将于10月左右进行颁奖。“我们村是今年的脱贫摘帽村,我们有信心完成任务,11月中旬左右,我们还准备在村里举办联欢会呢,同完成脱贫的村民一道庆祝新年。”

■记者手记

内生动力脱贫根基

脱贫奔康路上实在荆棘丛生,蜿蜒崎岖。

对于贫困户来说,脱贫就像爬大山,山再高坡再陡,靠自己双腿用力向上蹬,路便在脚下。

但如果只是观望和等待,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再多,不发展生产,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同样会返贫。

我们很欣喜地在看到了“思想扶贫”的巴甫样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逐渐唤醒了贫困群众内在的脱贫动力,给帮扶村带来了转变。

脱贫致富大赛之于巴甫,更像一盘棋局,贫困户需在棋盘上同贫困、生活习惯对弈:收入来源低,你就要好好地将村里发的鸡、猪饲养好,或者外出务工;若卫生条件差,被扣分,你就要想着改变……

红榜、每月分数公示、最终的颁奖仪式……这些形式,都在彰显一个个“积极户”的与众不同,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后进户”进行鞭策。

如文中的吉克铁什莫、胡冰们也在通过这样的比赛,渐渐明白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脱贫思路跟不上趟,就要掉队,生产发展不起来,荷包就鼓不起来,日常需求解决不了,文化生活水平就提不起来”。

简而言之就是:新生活已经开始了,不过想让它越来越甜蜜,你只能靠自己!

新闻推荐

如何办好农家乐冕宁复兴镇建设村开起礼仪接待培训班月

如何办好农家乐?冕宁复兴镇建设村开起“礼仪接待培训班”4月16日,在刚刚开张的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李家大院“农家乐”里,李薇一边忙着安排人整理竹编的篱笆,一边在院子里挺直了腰杆有板有眼地练着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