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当初不受待见 到如今人见人爱 刘贤平:一个字,“实”当头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8-25 23:24 大字

初到巴甫村,他的内心很“受挫”,因为村民们都不“待见”他。

可在他上任后的半年时间里,11.9公里的通村通组硬化路修通了,村卫生室、村幼儿园修建起来了……盘点上半年巴甫村的一件件喜事,群众纷纷为他雷厉风行的实干精神竖起大拇指。他叫刘贤平,今年48岁,冕宁县文广新体旅局机关干部,2015年12月到该县大桥镇巴甫村任第一书记。现在的巴甫村,村容村貌整洁漂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致富的门路宽了,奔小康的劲头足了,对新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

“刘书记”成了村里人

刘贤平第一次踏上巴甫村这片土地,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泥巴路土坯房,户户脏乱查,家家穷,家禽四处乱跑……老百姓从心底里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自己发票子、修路、修房子。面对“从天而降、两手空空”的“第一书记”刘贤平,大家言语里流露出了明显的不信任。

“既然来村里干‘第一书记\’,就要把这个村当成自己的家。”面对群众的质疑,刘贤平没有止步。

每天早晨7点,刘贤平便从家里出发,驱车赶往大桥镇巴甫村。从家里到村里40多公里的路程他跑过无数遍。8点钟,他到达村部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模式,一刻难停。“我现在没有节假日,都是‘5+2’\‘白+黑’。”刘贤平笑着对记者说。

一到村,刘贤平就奔走在田间地头、村落院舍访村情听民意。“巴甫村辖6个村民小组,368户1726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115人。群众靠天吃饭。交通闭塞、无支柱产业。”刘贤平熟稔的数起了“家底”。

“巴甫村每天都在变化”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巴甫村尤其适用。

多少年来,老百姓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磨。刘贤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厚着脸皮找各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最终争取到资金331万元,新建通村、通组水泥路11.9公里,彻底结束了群众肩挑背磨的“苦命”。

11.9公里的通村通组路让刘贤平在巴甫村有了点名声。“原以为要三代人以后车子才能开到村里,没想到刘书记来了一个月就实现了。”65岁的胡丘比老人,看着自家门前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不由感慨道。

“打响做强巴甫生态鸡品牌”

如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作为“领头雁”,刘贤平心中早就有了谋划:要动员全村群众大规模养殖“巴甫生态鸡”,种植中药材附子及经果林木核桃、花椒,对外输出劳动力。

目前,依托国家扶贫政策、资金支持及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主打巴甫生态鸡品牌,将核桃、附子、优质马铃薯、生猪养殖等山地种养业打底,长短结合的巴甫特色种养产业化脱贫模式已见雏形。

有巴甫村雪鹰种养殖合作社“撑腰”,贫困户不愁鸡苗款,借鸡换鸡。推出全程式的管家服务为贫困户搞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帮扶人从建卡户制定种养殖计划到购、养、销,全程参与、全程指导。贫困户只负责养鸡。

“鸡还在圈内,订单已到手上。”引进县内知名的小丁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了以高于市场价回购巴浦鸡的协议,预付了10000元的定金。前两批鸡合作社以20元/斤的价格回收,目前第三批鸡即将上市。

“转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巴甫特色种养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长久的真真正正得到实惠。”刘贤平说。

“都说我们村里来的刘书记不简单啊!”看着刘贤平忙碌的身影,村支部书记岳正忠笑了笑说,有了刘书记的帮扶,今年12月31日巴甫村脱贫摘帽不再是难事。

本报记者 穆玉菊

新闻推荐

四川强降雨造成1人死亡16人失踪

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姚润丰)记者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受近日强降雨影响,四川大渡河支流尼日河、金沙江支流美姑河发生大洪水。6月16日至17日,四川大部普降中到大雨,盆地西部、东北部和川...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