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匠”林绪刚:闹市修表30年
他,修表30余年,10万余块,对“校正时间”有了感情
取一方小桌,置闹市一隅。端坐桌后,静心捣鼓手上零件,不管耳旁车马喧嚣,无暇眼前五光十色。
12月8日,冕宁县复兴镇。一大早,“表匠”林绪刚铺开摊子,开始自己的“手艺”——维修手表。
一个老地方,一种手艺活,冕宁县宏模乡人林绪刚一干,就是30余年。
□杨发超 本报记者 徐登林
“校正时间”有感情
62岁的阿街挖苦是爱表之人,20多岁起戴表的习惯让他一日不看表就“不安心”。
这一天,表坏了。阿街挖苦赶到林绪刚的修表摊。从离复兴镇街头10余里的林里乡而来,图的就是“几十年相互熟识的老交道”。
上世纪80年代初,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多,20来岁的林绪刚看准修表这一行当,拜师学艺,因脑瓜子活泛,学了一年就出师了。
“以前,戴表的人多,修表的也多。现在人人有手机,手机上都有时钟,戴表的人就少了,修的就更少了。”修表30余年,林绪刚见证了表从“火爆”到“冷清”的起伏。
回忆修表生涯,林绪刚感觉2000年左右,生意最为称心,“一天挣一百多元轻轻松松”,广州钟表企业曾来人聘请他去当质检员,但他当时嫌工资没有自己修表挣得多,就没有去。
2012年前后,生意开始冷清,一天修表就挣几十元钱。家人们劝林绪刚放弃,但他却舍不得,“这两年,戴表的人又多起来了。可能大家都当成一种时尚,成功人士象征了。”
“以前娃儿读书费用就靠修表支撑。再一个修表是‘校正时间\’,光荣得很,有感情了。”如今普通钟表成本大幅下降,贵重钟表有专门维修店,来小表摊上修表的人越来越少,但在林绪刚心中,学生上学,老人吃药,都需要“精确的时间”,这就是他的市场。
小摊也要重品质
左右两只手腕各套一块表,手上另拿一块仔细观察,侧过身,还得回答前来咨询的老主顾。
尽管生意大不如前,林绪刚绝不草率对待每一块表,绝不敷衍对待每一个修表的顾客。“人家的表可能价值几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元也说不准。纵使不贵,表对他也很重要,不认真修理对不起人。”林绪刚坦言,自己第一次修石英表,本来只挣得了一两元钱的维修费,但因为结构不熟没修好,就赔了顾客20多元表钱。“做人要讲信誉,修表也要讲信誉。说要多少钱就收多少钱,保修多长时间就一定要保修多长时间。”林绪刚说。“只要品质有保证,再贵的表别人也敢拿过来修。”林绪刚回忆,一次上街摆摊,一外地人被亲戚介绍前来修表。当表拿在手上,他就觉得此表不一般。小心翼翼摆弄了三个小时收了120元修理费。回家一查,发现竟是一块价值30余万元的名表。“现在修名表也不紧张了,只要认真对待,都干得好。”有过那次“光荣”的经历,林绪刚越来越自信。如今,对他而言,修表似乎不再只是挣钱的营生,更成了一种挑战。
从当学徒,到曾经十余名学徒的师傅,再到成为如今街头孤独的老“表匠”,林绪刚把一生都融入在了那一声声“滴滴答答”的清脆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