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细微之处见真章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6-10 18:03 大字

铸有党徽的顶针。 铸有党徽的顶针。 红军长征时穿的草鞋。

文/本报记者 杨灵 陈国盼 张鹏 白程成

红军过冕宁,短短9天时间。红军留下了革命的火种,更留下了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虽然只是一个手镯、两双草鞋、一把铜壶、三张苏币等平日常见的小东西,但越是微小的、细节的东西,越能体现冕宁人民和红军之间的情意。

一只手镯

红军经过黄家坝(今拖乌乡)时,正值壮年的沙马巴五给红军带路,经铁宰宰、李子坪,顺利走出彝区,到达汉族居住的擦罗。

为了感谢沙马巴五的帮助,红军赠给沙马巴五半斤盐、一件布和一只铜手镯。沙马巴五将这支手镯视为宝贝,一直戴了30年,一直到1965年征集红军文物,才捐献给国家(现陈列在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

红军在长征路上,把随身的手镯赠予当地百姓,这是一种真心的给予;沙马巴五把手镯当作了自己的心爱之物,这是一种真诚的感激,红军与冕宁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如这只手镯一般,全是情深意切。

三张苏币 

泸沽镇五一村的邓世享,一直留着三张苏币,纸币的正面上方印有“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字样,背面下方是印制日期。有1933年的,有1934年的,其中壹圆的一张,正中是革命导师列宁的头像。

他把这三张苏币包在一块红布里,再用纸包里外共四层地包裹起来。如此“宝贝”,是因为这三张苏币背后有着特殊的故事。

1935年5月,红军过冕宁借住在邓世享家里。因为谣言,大家对红军有些畏惧,部分人都躲起来了。

邓世享和父亲在外躲了一天,不放心家里,回家刚走进大门,院坝里、堂屋里都是红军,有的在擦枪,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休息……

留在家里的母亲告诉他:“不害怕,红军都是好人。”

红军用两张钱想买菜,邓世享的母亲推辞不要,红军说:“大嫂,我们红军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毛主席要我们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邓世享的母亲只好收下。  

当天下午,红军抬来一个生病的年轻战士,迷迷糊糊地,病得不轻。邓世享的母亲在火坑边用木板给他搭了一个铺,去田埂上挖了些小侧兰、挖耳草、小高药等草药用药罐熬了药喂他。

战士清醒了过来后,非常感激,经过几天调养后,身体恢复了健康。战士为了追赶部队要离开,邓世享送他到大路上,告别的时候,红军战士拿出一张票子塞在邓世享手里说:“小兄弟,留作纪念吧!感谢你们全家!”

红军走后,邓世享一家珍藏着这三张苏币,珍藏着和红军的那一段军民鱼水情。

两双草鞋

村民卢锡和家里有两双草鞋,样子很平常,但他一直舍不得穿。

“这两双草鞋可是我奶奶的宝贝。”卢锡和回忆道,1935年5月24日下午,一个戴眼镜的红军拿着两双扎着红缨的草鞋告诉奶奶:“这是我特意叫人给小侄儿打的。”

说着,红军把一双草鞋递给了在一旁的哥哥“这双你再过几年就穿得了。”又把另一双塞到卢锡和奶奶手里,“这双,十三、四岁合适。”

两双草鞋不稀奇,难得的是红军“特意”的情意。红军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亲切让卢锡和的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兵”。

为了纪念红军,卢锡和奶奶特意把两双草鞋收藏了起来,这两双草鞋是她对于红军,最美好的回忆。

一枚铸有党徽的顶针  

2006年5月25日,冕宁县石龙供销社职工郭宗跃将一枚铸有党徽的顶针捐给县文管所,再次向人们昭示了当年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

话得从1935年5月说起,红军长征途经冕宁,当时正在冕宁县铁厂背矿谋生的涂耀先参加了红军。随红军长征中,一江西籍战士将自己的针线包赠与涂耀先。包中一枚铸有党徽的顶针深为涂耀先珍视,从爬雪山到过草地,一直到解放后回故乡,他一直用这枚顶针缝衣补裤,继承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到1981年春,年迈的涂耀先深感自己时日不多,就将这枚铸有党徽的顶针转赠给了帮助自己多年的石龙供销社职工郭宗跃,希望顶针承载着的革命友谊和革命传统在世间流传下去。

一把铜壶

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铜壶,那是王祥国老人当年用它来为红军烧开水的,后来被作为展品收藏在纪念馆内。

那是1935年5月下旬的一天,王祥国正在地里锄草(石龙乡和平村,原王二堡子沙子坝),他看到很多红军战士行进在沙子坝旁边的路上,又听说红军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了北上抗日、解放穷人的军队,看着那些红军战士被五月的骄阳晒得满头大汗,口干唇裂,他赶忙放下锄头,跑回家里,挑来井水,架起柴火,用铜壶一壶一壶地烧开水给红军喝,为他们解渴,又把红军的水壶灌满,那些红军战士非常感激,临走时,紧握住我父亲的手,依依不舍地连声说谢谢。

红军证章

在红军长征纪念馆里,有一枚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银质,圆形,直径4厘米。正面正中是镰刀、锤子、五角星,环绕五角星排列楷书阳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集团军外出证章”。证章由原县文化馆干部谢成远于1975年征集,泸沽镇西街菜园子农民王成国献赠。

民国24年红军过冕宁,我12岁,已懂事了,泸沽红军与国民党兵打仗那天,我们几个小娃娃还出去看,那些场景,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红军先头大部队来到河边的陈贞武家、杨秀的凌大户家、赵家湾的邓德彬家打粮,从来不在穷人家拿一点东西。

红军在泸沽与国民党兵打仗那天,天刚麻麻亮,许家坟、南山头(梳妆台对面)便打过枪来。红军驻守在泸沽北街的老君台,打了一阵后撤到东岳庙,就是现在的加油站一带。

那时,那一带是荒坝,没有一户人家,再后面便是李家堡子。这时,红军来一个反攻,把刘家兵赶回来,一个连长的马挡住桥,滚河死了好多兵啊!

第二天,刘家兵又开到泸沽来,有3个走不动的红军伤员被敌人用刺刀戳死。有一个红军拐进巷道跑进我家院内,跳进茅厕。有一个刘家兵提枪追进院,四处搜寻未发现,凶神恶煞地逼问我们父子:“人跑进来了吗?”“没有看见。”那个兵给了我一枪托。

那个兵走后,我们父子连忙给红军战士洗干净,又煮了饭给他吃。红军战士又要了件我们家中的破旧衣服穿上,临走时再三道谢说:身上没有钱,无以报答,只有一件东西送你们留作纪念。说着,摸出那个似银元,有系系的——就是献给国家的那个红军证章。

我的父亲把红军给的这件东西当宝贝收藏,后来又无偿地捐献了出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到石龙桥“无数群众围拢来,拿着茶壶、茶杯,和蔼地叫着:‘先生吃茶。\’有的拿着点心、糖,请我们的战士吃,大家都笑咪咪地不肯吃,硬要拿钱给群众,说着:‘同志,你不要钱我就不吃。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军队,公买公卖\’。”在峨瓦,“男女老少都站在路边看,插着‘欢迎红军\’的红绿旗子,摆白米饭酸菜,送给我们。我们个个战士都给钱买吃的。”

红军过后,峨瓦下堡子的陈大妈到园中,见一些菜不见了,心想,这些菜哪去了呢?再细看,见被扯了的菜根窝内都放有一个铜元(铜币)。红军过时,没有来管园子,她突然醒悟过来,“啊,这是红军留下的菜钱!”

峨瓦是翻峨瓦山进入彝区的堡子,翻山出行要喝很多的水。见红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妇女便烧开水在路边供红军喝。红军接受一盅开水,便放一枚铜元在桶内。7天,红军过完,丁大妈的桶装满了钱币。

拖乌雀儿窝村的彝族群众,听说要过兵,像往常一样跑到山中躲藏,因过去来彝区的兵是烧抢什么都干的。听说红军不但不抢,还送东西给穷人。回到家中,见用过柴的柴堆下放着铜币。他们感叹又吃惊,世上有这么好的兵!

摘自《文彬日记》

新闻推荐

朱德关于冕宁革命委员会的讲话 朱德致电冕宁革命委员会革委会成立当天吸收4人入党

“彝、汉是一家,穷人要团结起来,打倒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才能翻身过好日子。”(摘自《朱德年谱》朱德致电冕宁革命委员会朱德、周恩来、李富春、王稼祥致电冕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游击总队政治委员李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细微之处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