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渊源:明初军屯移民文化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3-25 10:19 大字

(上接A12版)

纹饰:

中华民族传统吉祥图案

冕宁绣花背带的特点是:黑底白花,简洁朴素,鲜明和谐,独具地域特色,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冕宁民俗文化的“名片”。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只要你看到某位妇女用黑白两色的冕宁绣花背带背孩子,那她八九不离十是冕宁人,或者和冕宁人沾亲带故。

绣花背带构图以团花、缠枝纹、卷草纹为主,茎枝修细柔长,花果壮硕丰茂,写意夸张,轻盈空灵,花叶果实繁密泼辣,俏劲热闹,边饰多为成对绣制的蝙蝠、蝴蝶或凤凰的角偶纹,浑厚饱满,气韵飞动,散发着清芬馥郁的乡土气息和醇厚浓郁的人文韵味。绣花背带下摆是整饬严谨的流苏样穗子纹饰,统称“台台花”和“吊吊花”,以寓意吉祥的花鸟人物为主。上乘的绣花图案针脚密实均匀,正反两面的纹饰“齐整得一刀切似的”,犹如粘在布面上的剪贴画。

冕宁绣花背带文化信息丰富,人文底蕴厚重,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审美观点,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这些图案主要有“西番莲”、“双鹿兰草”、“佛手莲桃”、“蝴蝶抱瓜”、“喜鹊闹梅”、“金鸡闹芙蓉”等。通过对比研究,冕宁绣花背带的图案其实为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纹饰:“西番莲”就是宝相花;“双鹿兰草”谐音“路路顺利”;“佛手莲桃”寓意“福寿绵长”;“蝴蝶抱瓜”语出《诗经》,是“瓜瓞绵绵”的意思;“喜鹊闹梅”谐音“喜上眉梢”;“金鸡闹芙蓉”是“凤穿牡丹”,无不象征美好、光明和幸福。

有意思的是,冕宁人在解读这些吉祥图案的时候,受方音或古音的影响,例如“狮滚绣球”中“绣球”不念“绣球”而念“绣油”。又比如,刺绣图案中有“圆牡丹”和“尖牡丹”,但是“牡丹”不念“牡丹”而念“卯胆”,所以“凤穿牡丹”就成了“凤穿卯胆”。我们知道,在各种文化传承中,语音传承具有相对稳定性,那么,没有多少文化的民间绣花人的语音对于解读冕宁的“明初军屯移民”现象当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记者通过走访“花大姐”和积古阅世的老人得知,绣制花背带的人主要分布在冕宁境内安宁河谷城厢镇至泸沽镇段,以居于上述两镇间的复兴镇为中心。这一地域,与记者经多年研究提出的“冕宁明初移民文化带”正好吻合。生活在这条文化带内的汉族多为明初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播迁至宁番卫(今冕宁县)的屯垦军户后裔。绣花背带纹饰已解读为中华民族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古朴简洁的图案不可能是“土著文化现象”,应当是明洪武年间的屯垦军户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带过来的,在大山包绕、信息闭塞的安宁河谷北部600年来一脉相承,并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

冕宁人把绣花背带称为“翁裙”,“翁裙”对于冕宁女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冕宁绣花工艺颇有研究的李兆富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伊人还在谈婚论嫁之年,便早早地准备了结婚生子的物件:扎绣鞋,绣花枕,还绣花翁裙,花环裙,花领褂……一应都在悄悄地进行。当生了孩子,用大花翁裙一背,走在人前人后,那女人的韵味便淋漓散发。”现在,绣制“翁裙”的多为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的老妇人,她们的想法是:“绣张翁裙给孙孙儿,末末儿(曾孙)留个念想”,因为将来可能再没人愿绣费工费力的花背带了。

“一针一线一片情/针针线线绣翁裙/绣好翁裙背儿孙/儿孙开心我开心。”

新闻推荐

首部中外合拍的彝族母语电影《我的圣途》开机 凉山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影坛新尝试

气温逐渐升高,出游注意避暑。本报讯5月8日上午,中外合资拍摄的电影《我的圣途》在西昌凉山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开机仪式,并正式在凉山州冕宁县冶勒等地开始拍摄。《我的圣途》是凉山首部中外合拍的彝族...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