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萧雅兰 萧刚:书坛知音父子

凉山城市新报 2014-12-31 18:57 大字

父子俩切磋画艺。 在水泥地上运笔、写字,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常常就字的结构、气势进行探讨,这是萧家父子俩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萧雅兰 萧刚:

书坛知音父子

用毛笔蘸着清水,在水泥地上运笔、写字,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常常就字的结构、气势进行探讨。这样的场景对于冕宁县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已是耄耋老人的萧雅兰,和他的儿子萧刚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也是父亲对儿子亦师亦友的情意,深沉而婉转;正是因为这份爱,才成就了萧刚如今的书法大世界……

□文/图孟泽纹

在翠竹吟风、花草低语的院落里,用毛笔蘸着清水,在水泥地上运笔、写字,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常常就字的结构、气势进行探讨。这是萧家父子俩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更是父亲对儿子亦师亦友的情谊,深沉而婉转。

这些年来,儿子萧刚的书法进步迅速,从1997年崭获“凉山州书坛第二届新人作品展”二等奖,到如今成为凉山州最年轻的国家级书法家,父亲萧雅兰喜在心里,却从不夸赞。

冬日的寒风有些刺骨,我和萧家父子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听他们聊起那些记忆犹新的过往。

“他第一次参加书法展就取得了全州第二的成绩,我有些意外,听到别人对我儿子的书法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我心里是高兴的,但我没有说出来,我怕他骄傲”,听父亲这么说,一旁的萧刚没有言语,只是轻轻用手帮父亲把衣领上的一根飞絮拈了下来。

萧刚此后越来越凸显的书法才能,引起了书法界前辈的赞赏:“这孩子的字很有灵气,前途不可限量”,听闻此言,萧父淡然一笑:“这只是个开始,我不主张过多地去张扬,他才刚跨入书法的门槛,以后的路,还长!”。

父亲萧雅兰

书画界前辈,且通晓音律

萧雅兰,冕宁、乃至全州书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是冕宁县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凉山州书法家协会第一至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前身)会员。他不仅在书画界颇有造诣,还通晓音律,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前身)会员。文化工作,他一干就是四十余载!《冕宁县志·文化卷》、《长征路上的冕宁》、《天下灵山》、《人杰地灵话冕宁(文史)》、《冕宁民间歌曲》、《冕宁民间故事》、《冕宁民间歌谣、谚语》等一系列书籍里,都有着他严谨撰写、细致编辑的印记。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提起当年在雅砻江畔、在穷乡僻壤收集民间艺术资料的往事,依然十分激动。有一次,他在冕宁山区,听到一位藏民唱歌,歌声空灵、高亢,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他真诚的请求下,那位藏民又完整地唱了那首歌,而他则边听,边记下旋律和歌词,记录下了这首后来登上当年《四川文学》封三的歌曲《牦牛山上望北京》。他还编写过剧本《彝海情深》、《兰卡与央措》,由于剧本要得急,常熬夜至凌晨三、四点,边写剧本边排练,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他被评为“四川省农村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这“农村”二字,概括了他走遍冕宁山山水水,在基层采风的日日夜夜。乘车、渡船、骑马、步行,每一个山庄都有他的足迹。

也因此,他常对儿子萧刚说,要练好书法,除了勤学、创新,还要增添阅历、观察生活。

儿子萧刚

从绘画到书法,寻找艺术的真谛

萧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之时,尚是一名长发飘飘、叛逆不羁的懵懂青年。

小时候,父亲要求他每天写一篇毛笔字,他也一直坚持完成这一任务,但并未达到刻苦、痴迷的程度,倒是绘画天赋,从小就显露出来,小学时期,便在“全国少年儿童画展”上获奖。他真正热爱上书法创作,是到冕宁县文化馆工作之后。

1995年,21岁的萧刚毕业分配到冕宁县文化馆。随着时日的推移,他发现,如果只会画画,难以胜任文化馆工作。尤其是在制作宣传栏的时候,他明显感受到不能写一手好字,是一大欠缺。

从那时起,他白天上班,夜里在书房里临帖、习字,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练习到深夜。后来,他又向父亲提出了想要学习国画的想法,父亲告诉他,要学好国画,练习书法尤为重要,他因此更加敛心静气、刻苦钻研书法艺术。

实践证明,这些努力没有白费:1996年,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凉山州书坛首届新人作品展”;1997年入选“凉山州书坛第二届新人作品展”并获二等奖;1998年,美术作品《牦牛山藏族姐妹》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二等奖;2001年获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优秀作品奖……崭露头角,屡获殊荣,增添了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之后的几年里,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获得国家、省、州的各种奖项三十余项。最为突出的是,2007年,他的行书作品参加全国群文系统书法、美术展,获二等奖;2007年9月,行书作品入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008年9月,行书作品入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萧刚的书法作品以行草见长,笔法潇洒,刚柔并济,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赏识。2011年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二等奖的获得,让省书协开始注意到“萧刚”这个名字;2012年,参加全国第三届行草书作品展,他的作品从两万八千多件作品中“海选”而出……从名不见经传,到进军全国书坛,萧刚,冕宁书坛的一匹黑骏马,自由地驰骋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里!

父亲的教诲

时刻提醒儿子修正自我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必须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书法讲究人品,人品高,书品才高,不能哗众取宠,搞那些丑、恶、取巧的东西”、“书法作品要大气、典雅,只有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这种气息才能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文化品味高,作品品味就高。文化底子的深浅,直接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后劲。如果只是写字,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就成了‘写字匠\’。”、“要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父亲的这些叮嘱,时时提醒着萧刚修正自己的步伐。

为多学一些文化知识,他在工作和创作之余,通过自考,取得了川师大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为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他格外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向他人虚心求教,促使自己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加沉稳、有力!

其实,在萧刚眼里,父亲是一位不武断、懂包容的人。萧刚从小在父亲的要求下临名帖,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主,后来又研习王羲之、米芾的字体,其风格渐渐与父亲有很大的不同,但父亲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而是常常从节奏、章法、气脉和字的准确性上予以评价,既肯定其优点,也“拈漏眼儿”(优中找劣),父子俩常常相互探讨,平等交流。

“书法之中,贯穿着哲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动与静,平正与险绝,如何达到矛盾统一,需要仔细揣摩”、“书法创作要注重传统,鼓励创新,不能一味追求视觉冲击,要复归平正,达到自然升华的境界,切忌矫柔造作”、“作品一定要透出一种具有震憾力的静谧之气,不可浮躁,不能三心二意或是一味跟风,我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有浮躁的气息”……如今的萧刚提起书法侃侃而谈,更加谦逊。

父子情深

“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

“我特别喜欢古典文学,诗书就放在枕边,在家里几乎每天都要读诵两首诗词,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采访中,萧老屡次提到对文学的热爱,他希望儿子萧刚多读文学书籍,追求写字的“正大气象”,彰显“书卷味”。

采访中,由于萧父身体欠佳,萧刚时而为父亲拉紧衣领,时而给父亲斟茶。谈及学习书法的过程,两人又总是会心地点头,颇有互为知音的感觉。

所谓“道法自然”,萧家父子的创作理念,正应了“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这句话,这,亦不失为他们的书画之境界、人生之境界!

新闻推荐

十月初一牛戴花: 守望农耕文明最后的背影

十月初一“牛戴花”,用糍粑在牛角上粘西番莲花。人牛相依,代代相沿的农耕情结。耕牛在烛光香气里歆享福物。4000年以来,耕读传家一直居于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的历世宝训和文化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