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避险搬迁安置资金“共担” 有雨也不怕回去照样睡好觉
“天上乌云飞起跑,今晚可能有大雨。”“有雨也不怕,回去照样睡好觉。”近日的一个傍晚,凉山州冕宁县拖乌乡鲁坝村四组村民吉模点落和俄觉铁哈一边在瓦木依嘎山脚下放羊,一边聊天。以前,要是傍晚看到天上起云,他俩就有些紧张,而现在他们心里踏实多了。这缘于该州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
从2006年开始,该州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避险搬迁安置资金“共担”模式,解决该项工程中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到2013年底,已有10542户村民搬离地质灾害危险区,住上安全房,睡上安稳觉。
□本报记者 徐登林
资金缺口大
2011年9月18日,是俄觉铁哈终生难忘的日子。当天傍晚,拖乌山上乌云翻滚。22时许,大雨如豆,瓦木依嘎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邱丹达坡迅速将情况汇报给村、乡、县相关部门和领导。23时,鲁坝村3000多名群众全部躲进哈龙泽顶山包开阔处临时帐篷中。而后,伴随着低沉的鸣响,瓦木依嘎山2万多立方米泥石滚落而下,鲁坝村一组至七组30多间房屋倒塌,100多头牲口死亡,幸无人伤亡。
鉴于原址频频遭遇泥石流,2011年11月,鲁坝村受泥石流威胁村民的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正式启动。但经核算,资金缺口巨大,大概需要资金900多万元。“冕宁县从2009年到2013年争取的避险搬迁安置省级补助资金总共才725万元。”冕宁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郑国虎说。
2006年开始,凉山州积极争取避险搬迁安置省级补助资金,到2013年,全州17县市争取该类资金1.48亿元。
创新“共担”模式
为了解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资金难题,凉山州积极探索资金“共担”模式。“省补资金争取一点,捆绑项目资金解决一点,农民自筹分摊一点。”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殷万清说,三个“一点”是资金“共担”模式的核心内容。
资金“共担”,解决了冕宁县拖乌乡鲁坝村63户异地集中安置户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每家农户获得避险搬迁安置省补资金1万元,另外获得捆绑民政救灾、彝家新寨建设、集中安置等项目资金3.7万元。郑国虎介绍,一般每户搬迁村民再自筹5万元就可以建好新房了。
2012年4月,拖乌乡鲁坝村63户异地集中安置户在该村四组的一处开阔地集中开建新房,2013年底,所有搬迁村民住上了新居。
治理搬迁两手抓
通过避险搬迁安置资金“共担”模式,在1.48亿元避险搬迁安置省级补助资金的撬动下,凉山州共筹集资金逾10亿元,对10542户村民实施了避险搬迁安置。“尽管如此,已经完成的避险搬迁安置相对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来说仍是力度不够。”殷万清说,凉山州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经统计,全州地质灾害隐患点数达3002处,近10个县城、大量集镇村庄修建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危险区,还有1.2万户群众需要实施异地避险搬迁安置。
为了缩短避险搬迁安置需求与实际解决对象之间的距离,凉山近年又开始了“两头推进”策略,一方面加快推进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实施速度,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中小型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工程建设速度。“目前,全州已完成142处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44处中小型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工程。”殷万清说,实施工程治理后,部分群众可以在原地安居乐业。
新闻推荐
能人“村官”自己垫资启动的村社项目,在其卸任后,还没建成的项目能否继续推进——□本报记者徐登林“看,有的钢筋都生锈了,再不加紧解决这个问题,损失就大了。”8月29日,在冕宁县先锋乡双河村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