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当“灾难”来临之时…… ——美姑县6·26特大山体滑坡应急救灾及恢复重建始末

凉山日报 2017-07-07 07:59 大字

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安置帐篷。 受灾当天,村民便领取了生活所需的救助物资。 卫生人员对安置点进行消毒。 如今漂亮的新家园。 本报记者 徐箭明 摄

美姑县佐戈依达乡位于县域东南部,距县城大约7公里。在乡政府左边转进一条村道,向高处行驶半个钟头便到了乡内八千洛村的地界。它是全乡海拔最高、交通最为闭塞的地区,过去仅有两条泥路蜿蜒上山,直到今年才铺筑了一条宽三米五的水泥路通到村口,打开了闭塞的交通。

“沙次洛”是八千洛村四组的所在地。如今,在30°的斜波上零星散落着几栋残破的土木房屋。地面裸露着泥土、碎石、残破的建筑木屑、倒塌的树木、枯死的庄稼;在西北方向一座较高的山坡突兀地缺了一角,本应埋在地下的岩石,经过一年的日晒风干后显出苍白的颜色,一幕荒凉破败的景象——曾经这是一片村落,村民在这里种田、喂马、放牧,过着与世无争又惬意安宁的生活。

2016年6月26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伴随泥石流冲毁了这美好的一切。在灾难来临之时,房屋顷刻间摧毁了6户20间、各类牲畜家禽掩埋436头(只),农作物受灾92.59公顷、绝收33.33公顷、摧毁耕地20公顷,电力被破坏、通讯中断,村道路基多处被摧毁。更有5名乡民长眠在了深厚的泥土下……

紧急避险——

“与时间和死神赛跑”

夏季的美姑县炎热而多雨,六月正值汛期,八千洛村一连下了七天小雨,地面已经满是积水和泥泞。

2016年6月25日这天傍晚雨刚停,按照生活习惯,村民们早早便上床休息,安静的村庄里只有吉沙阿天一家仍点着灯还没有休息。晚十点左右,吉沙阿天隐约听到“唦唦唦”的声响,他形容就像蛇在干燥的路面爬行一样。起初他也没放在心上,但没过两分钟电灯闪了闪突然灭了,响声也开始大起来。

吉沙阿天慌忙找出手电筒,打开门借着月光一看,隐隐约约西北山头的岩层在不断坍塌,湿润的泥土像倒沙一样快速滑动下来。

他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发生大灾害了!”他一边向家里人大喊快跑,一边大步向村组长吉古尔叶家冲去。

“赶紧起来,泥石流来了!”吉沙用力推开门,吉古尔叶似乎也被声音吵醒,此时正在忙乱地往身上套衣服,扭头对吉沙说:“你快去把村民都叫起来,我马上出来,你往左我往右我们分头行动,等下再在坝坝会合……”

他们两家人是最靠近山体滑坡点的住户,另外还有一家吉古约古家住的最高,就正正的在灾害点下。吉沙抬头出门一看,吉古约古家似乎房子已经被摧毁了,他来不及去检查,也不敢迎着滑坡点去检查,只能按照组长的安排往左边向山下奔跑,一边使出全部的力气大喊,希望能通过声音叫醒乡邻。

八千洛村地广人稀,每家住户的房子往往相隔百米以上,这时候吉沙已经顾不得身体的劳累,这几乎是在与时间和死神赛跑,他的脚步飞快地踏在泥泞的草坡上,手电筒的光因快速的奔跑而在地面杂乱无章的扫动。

辗转纵深一两公里的路,在叫醒的村民相互通告下只用了不到十分钟,除了被掩埋了吉古约古家,全组十六户已经全部聚集在平时聚会的平坝上。

四组所在地像一个簸箕,两边高陡,中间低矮,最理想的撤离地点是村落左边大约三公里外一块地势较高的平地,左边隔着一道崖子,熟悉地形的村组长决定,从右边的缓坡上去,从滑坡点的背后平地绕一个半圈到达避险点……

一行人大约走了4个钟头,途中通讯中断了,吉古尔叶不断拿手机寻找信号。直到凌晨一点,他手机信号灯才突然亮了一个格子,求救的电话终于被拨打了出去……

民政救灾——

“决不能让一个村民受冻挨饿”

6月26日凌晨一点三十分,美姑县城已经褪去了白天的喧嚣在夜色笼罩下酣然入睡,街头早已人迹罕至,只有民政局办公楼内仍然灯火通明。就在半个小时前,县民政局领导接到县应急办的紧急通知:佐戈依达乡八千洛村突发山体滑坡伴随泥石流次生灾害,目前共有16户79人受灾,5人失踪。

接到通知后,县民政局一边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物资的调配运输,一边安排工作人员胡贤清和曲比春建率先赶往事发现场。

当时已经深夜,刚停了一天的雨又开始落了下来。两人带上电筒和雨鞋开车来到佐戈依达乡山脚时,一条平时进出的村道因为地质灾害而堵塞,不得已只能调头走另一条小道,但才走了不到五分钟,汽车又陷进了泥浆里再也发动不了。

灾情十万火急,上百位村民还带着希望在苦苦等待。“一刻也不能等了,我们走路上去……”胡贤春放弃了开车的念头,将车停在路上,拿着手电筒登山入村。

雨越下越大,两人出发匆忙竟忘了带伞;山路曲折难行,被雨水浸泡的泥土松软又滑腻,不少地方只能用双手撑在路面上“狼狈”地向上攀爬……当两人步履蹒跚地赶到村民避险点时,天色已经蒙蒙亮了。

在避险点,近百名受灾群众无助地坐在地上,有的衣不遮体,有的抱着孩子,有的喃喃自语,有的相拥而泣,有的双眼无神地望着倒塌的房子和被冲毁的家园……

“大家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我们是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救援物资马上就到了……”淋了一夜雨的春建浑身已经湿透,声音沙哑却极力地大喊,想让每个受灾群众都能听清。对于刚痛失家园的人来说,民政部门的到来,为他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看到两人的到来,乡干部和村民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讲述灾情的情况。此时乡上干部因距离比较近已经提前赶到现场。进一步了解后,胡贤春第一时间向县局汇报了灾情以及物资所需。

上午七点,县民政局组织的第一批救灾物资150床棉被、20顶帐篷、35箱矿泉水、各类锅碗瓢盆生活物资若干已经装配完毕准备运输。此时县民政局接到州民政局指示,要求要“安抚好群众,保障好生活,绝对不能让一个受灾群众受冻挨饿!”此时此刻,州委、州政府相关领导及州民政局、州国土局等部门已经在赶往美姑的路上。

由于当时进村的道路已经被全部冲毁,车辆无法通行,当地乡干部组织附近村民用家中的马儿驮运一部分物资,工作人员和村民背一部分上山。另一方面,交通部门开始平整修葺路面,抢修出一条能供车辆通行的道路,保障后续物资的正常运输。

上午九点三十分,第一批救灾物资到达避险点,受冻挨饿一夜的村民分发到棉被和食物。当他们穿上暖和的衣服、喝上灾后第一口干净的水、吃着松软的馒头面包、端起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下午七点,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将村民临时入住的二十顶帐篷搭建完毕,全部安排入住,其余的各项救助工作也基本告一段落。但在现场救灾的工作人员仍然没能吃上饭。一来是因为工作忙碌根本来不及吃,二来是物资全部发放给了受灾群众,自己没留下东西吃。

“因为我们必须要先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据县民政局副局长陈贵林回忆,当天晚上,县民政、卫生、国土等局的工作人员近50人,全部在附近一栋刚建成不久还没入住的村民房屋中打地铺,到接近晚上九点钟才煮了面条。

“面条里就放了点盐巴,但我们每个人吃起来都觉得无比的香甜……”看着受灾群众们都住进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帐篷,衣食得到保障,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物资抢险——

“这是村民一辈子的积蓄,只要还有可能,就要全力以赴”

第二天一早,陈贵林和州、县各部门领导刚刚观察完滑坡点,便听到吵闹声。当时山体还在继续滑坡,危险隐患仍然存在,但村民吉沙阿天却哭闹着要回已经倒塌的“家”中,挖被埋在下面的三块银子和五千元现金。“我就把它们压在床下边,昨天房子都还在,今天就看不到了。万一东西找不到了我该咋个办,你们都别管我,让我去……”他无力地哭喊着。

对于贫困的八千洛村来说,这份财产几乎是一家人多年来的积蓄,吉沙阿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灾害隐患随时可能让他受伤甚至丢掉性命。僵持了一个多小时,最终拗不过他执着的态度,县上决定组织民兵、消防队员和民政局精干的小伙去他“家”里抢救物资。

“这都是村民一辈子的积蓄了,只要还有可能找到,我们就应该要全力以赴抢救出来……”

下午三点,滑坡灾情逐步缓解,在制定好行动计划和应急方案后,四名观察员持望远镜紧盯着滑坡地段,“物资抢险队”十余人扛着锄头下山,群众们也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紧张地看着这场特殊的救援。

吉沙阿天正是那位最先发现灾情的老乡,他家的房屋离滑坡点最近,掩埋非常深,抢险行动困难重重——其一,山上随时可能会继续滑坡,这对于每位抢险队员来说都是悬在头上的一柄利剑;其二,房屋是向下方倾倒的,物资埋藏的位置并不能确定,只能在废墟点广泛挖掘,工作难度被无限加大;其三,两米以上的埋藏深度仅靠锄头和双手挖掘无疑是项巨大的挑战。

“营救”行动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炎热的天气让每位队员都满头大汗,期间观察员发现三次滑坡,有巨大的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在观察员和村民的呼喊撤离声中,队员们三次紧急撤离避险也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但吉沙阿天的包裹依然下落不明。

直到下午五点半左右,“营救”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一位队员在近两米深的坑内挖到一床完整的棉被。“他的银子压在床下,应该也就在棉被附近……”队员们想起吉沙阿天的话,集中力量在周围展开挖掘。由于怕锄头损坏财物,此时只能用双手细致地刨开泥土,又过了二十多分钟,一位队员突然摸到一块抹布包,扯出来打开一看,里边好端端的放着三块白银和一叠皱巴巴的现金。

“找到了!东西找到了!全部都在!”队员们高兴地向山上喊道,村民们也热烈地欢呼起来。当麻布包交到吉沙阿天手中时,他哽咽着不断用彝语说着感谢。“谢谢党和政府,谢谢你们……”

余下的六天时间里,队员们继续为受灾群众抢救物资。众人冒着危险在六户已经倒塌的房屋和十间严重受损的屋子里迁出四大牲口48头、羊98只、粮食2.1万斤,以及各类衣物、生活用品折合20万元财物,最大限度降低了受灾群众的损失。

灾后重建——

“有了家,就有了希望”

灾情发生后的第三天,6月28日,美姑县委、县政府召集国土、规建、民政等相关部门,在受灾点召开《八千洛村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开始对复建点的选址及方案进行规划讨论。由于当地村民农田庄稼等都在八千洛村,选址远了对生产将造成不便,近了又不能跳出灾害隐患区域。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最终确定在离原址3.5公里的八千洛村马里米哈作进行恢复重建。在美姑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州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恢复重建工程在8月份正式开工建设。

按照政策要求,州民政局为每户村民临时救助三个月的生活用粮,每户重建户补贴2.5万元,最大努力减轻了受灾群众们灾后生活的压力。

记者来到建设点时正好是2017年6月26日,距离八千洛村发生的山体滑坡灾害刚好过去整整一年。复建点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新村落堡坎被打的平平整整,一栋栋淡黄色的两层“别墅”小楼排列得整整齐齐,工人师傅们正忙活着为新房吊顶装内饰。一幅美好的充满前景的画卷已然展开。按照既定计划,在今年7月底能完成工程的全部建设,9月村民就将入住其中。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概念。也正因如此,受灾的群众每每看到这比过去更坚固更漂亮的房子,心中便满是欢喜。

村组长吉古尔叶每天下午完成一天的劳作后便会徒步走到复建点。他喜欢用满是老茧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新房的墙壁栏杆,或走上二楼的阳台,眺望着自己的家园。有时他也会自发地帮助施工队搬运砂石和钢材,在工地上总是要待到傍晚太阳落山后才依依不舍的回到临时安置帐篷中。

对于山体滑坡灾难幸存的15户村民来说,新房的建设有无可比拟的情感和执着——“灾害的突如其来我们没办法避免,但家园可以重建。党和政府让我们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了房子,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我们才有希望……”

本报记者 徐箭明

(图片除署名外由美姑县民政局提供)

新闻推荐

美姑:开展技能培训 助力***

本报讯6月20日,美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乐山市嘉州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学校在美姑县民族中学举办首期“彝绣+嘉州绣”培训。本次培训学员51人,全部为美姑县...

美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美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