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口弦: 渐行渐远的天籁之音
口弦演奏。 单弦(一弦)的口弦相比多弦的口弦要宽大一些。
彝族谚语道:“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无论男女老少,听起口弦美妙的音律,都会无比陶醉,她会把人们的思绪带向久远的时空,令人如丝如雨,如梦如烟,如诗如画。
由于口弦难学,现代彝族青年男女很少有学弹口弦的了。而且,把口弦佩戴在衣襟上作为装饰的习俗也少有可见了,乡村偏壤,大街小巷,难觅凉山彝族口弦踪影。无疑,凉山彝族口弦这一彝族民间乐器的瑰宝,正在离我们渐渐远去……
彝族口弦,彝语叫“红火”,是一种彝族特有的民间乐器。旧时,相互爱慕的彝族青年男女对弹口弦传情,以口弦相赠为定情信物。
隐约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外婆的上衣挂着两根有简单修饰的小竹筒,两根小竹筒里面均有两片铜片,每当暮色降临时分,外婆总是靠坐在老屋的墙脚,从两根小竹筒里拿出那两片口弦,轻轻地拨动起铜片,一时间,低沉,深厚,简单而让人听了忧伤的旋律,使整个夜空变得更加地宁静致远,弹着弹着,外婆的眼神慢慢变得有些呆滞,有时眼角也会开始变得湿润起来。
外婆去世后,这两副口弦便挂在妈妈不常穿的彝族服饰上,妈妈也会偶尔用外婆用过的口弦弹起外婆弹奏的旋律,弹着弹着,妈妈也开始沉思起了命运多舛的外婆和自己的过去……
彝族谚语道:“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无论男女老少,听起口弦美妙的音律,都会无比陶醉,她会把人们的思绪带向久远的时空,令人如丝如雨,如梦如烟,如诗如画。
而今,这样一个能弹奏出如此天籁之音彝族口弦,在彝家山寨里,会弹奏的人却越来越少,会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千里难寻口弦传承人
几经探寻,终于打听到,美姑县拉木阿觉乡美女峰下有一个口弦村——拉达村,据说,20年前,美女锋下的村民每家每户、男女老少都会“叮叮当当”打造口弦,并且每个人都会弹奏多首传统口弦乐曲。记者一行抱着去口弦村看个究竟,于3月初驱车前往了口弦村。
从美姑县城沿着美姑河而下,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拉木阿觉乡,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拉达村。
拉达村村庄的房屋错落有致,居民大多居住着土墙房,零星有几户砖瓦房参差其间,房前屋后果树成林,整个村庄依偎在美姑峰断层山脚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彝族传统民居村落。
在村口,遇到了好几个人,当问起他们有没有在制作口弦时,他们都说以前会做,现在却不做了。当问起他们为什么现在不做了时,村民们说,打出来的口弦没人买,现在的中青年更多地选择了外出务工。
同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拉达村有4个村民小组120户共560人,十几年前,打造口弦是村里一项特产,是村民们的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全村几乎每个10岁以上的男孩就学会了制作口弦,如今,因为会弹口弦的人少了,就很少有人买口弦了,所以没有人愿意制作口弦了。
在村里打转了近一个小时,问了十多个村民都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再制作口弦了。在乡干部的联系下,我们找到了拉达村的村委会主任的的石初。
现年46岁的石初,是拉达村的连任四届的村委会主任。他向我们介绍说,15年前,他自己也是一名口弦制作人,他说当时,一天可以制作10-15副口弦,按一副口弦1-1.5元出售,一天可以收入15-2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就是500-600元的收入,对当时来说,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所以全村都有制作口弦的积极性,出现了普遍的女人负责田间和家务劳动,男人在家里制作口弦挣钱的“女耕男打”的现象。说起现在自己是否还会制作口弦时,村主任说做是会做的,只是好久没做了手生了,不太灵活了,而且所有工具也都散落了,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村里唯一的口弦制作人
石初主任告诉我们,目前村里唯一常年坚持制作口弦的就只有他的一个堂兄了。石初拿出电话给他的堂兄打了个电话,走了十几分钟的路后,我们来到了石初堂兄的的阿哈家。
阿哈得知记者一行要来采访,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自己还特意穿上了一身的民族盛装,准备好了所有的口弦制作工具。
见到记者一行前来,阿哈跑到门口迎接,很客气地向我们问好并向我们一一握手,到家后,阿哈给我们满上了平日里舍不得喝的好酒。
阿哈一边介绍口弦制作工具和制作程序,一边现场制作起了口弦。
的的阿哈今年45岁了,生有二子二女,一家6口人居住在一间80平方左右的土坯房里,家里一般日常劳动都由老婆和孩子们来完成,因为口弦销路不好,自己平时也经常丢下制作口弦的活路,去田地里干活。(紧接A11版)
新闻推荐
救援现场。事故现场。几名乘客被甩出车外跌落到了山坡上。惨烈车祸美姑一面包车奔丧途中坠下悬崖致7人死亡8人受伤美姑一面包车奔丧途中坠下悬崖致7人死亡8人受伤8日,美姑县佐戈依达乡尔马洛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