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孟获及其传说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1-07 18:54 大字

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俘其心。本报资料

诸葛亮及其传说

在没有讲流传在雷波境内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之前,让我们先把诸葛亮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在《辞海》上面,是这样介绍诸葛亮的:

“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刘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从而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年),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使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10万余言。”

从《辞海》诸葛亮条目的介绍中,我们已经对诸葛亮的生平业绩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诸葛亮南征途经雷波,留下了诸多与之相关的南征故事、地名典故及其传说,且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诸葛亮与凉山》一文中就有如下记载:

“南征故道,即诸葛亮自安上入越雋郡马湖的道路,在今雷波县马湖东北金沙江岸。这是过去从宜宾一带进出凉山的唯一通道,长约30公里。现在仍有多处残存。路蜿蜒于悬崖绝壁上,有些自岸隙间凿出,下临滔滔江流,形如栈道,陡窄难行。雷波一带有许多南征传说,有的方志中亦有记载,流传较广的有:中田乡沙湾村或普口乡双龙桥有一地名叫倒马坎,诸葛亮至此时马失前蹄,险些丧命。大陷槽、聚兽坡、藤甲岩,都是诸葛亮与孟获两军争战之处。大陷槽壁立千仞,中有狭道,是诸葛亮火烧孟获藤甲兵处。为记大陷槽战事,后人于悬崖上镌刻了‘龙湖雄关\’四个苍劲的大字。”

正因为如此,雷波境内流传的诸葛亮民间故事举不胜举。单就《马湖民间故事集》(雷波彝学会、雷波彝族文化研究所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中,收录的涉及诸葛亮南征的民间故事就有十几篇。诸如《诸葛亮南征的故事》、《孔明堡与倒马坎》、《卑水一战的传说》、《“救兵粮”的传说》、《火烧滕甲》等。

讲到蜀国南征,必然提及诸葛亮“七擒孟获”。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生动描述,虽然不尽是历史事实,却让孟获这位彝族首领名扬中外、妇孺皆知。孟获(彝名兹夺阿武),彝帅(即蛮王,次之称洞主、酋长),三国时期南中西南夷(彝族先民)首领。

在《辞海》中,孟获的词条检索情况是这样的:“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少数族首领。系东汉末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大姓。生卒年不详。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分3路征南中(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南中内部混乱,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叟帅高定元部下杀雍闿,孟获代立为首领。诸葛亮以孟获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乃采马谡‘攻心为上\’之策,定计将其生俘,纵归使更战。凡七纵七擒,孟获乃心服。当年秋,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柯)悉平。诸葛亮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孟获为御史中丞。并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自此终诸葛亮之世,南方无大叛乱。”

诸葛亮“七擒孟获”后,任命其为御史中丞。那么,御史中丞是一种什么官职呢?据资料介绍,御史中丞是“中国古代官名,为一种御史。秦始置。类似于近代的督察处、政风廉洁处、廉政公署。防范朝廷主官侵害人民权益、贪官污吏、贪赃枉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孟获委以御史中丞职务即属“提拔重用”。因此,此举也从一个侧面促成了孟获对蜀汉政权的长期孝忠。

正史《三国志》对“七擒孟获”没有记载,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却对此大书特书。“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见诸于《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据 《云南志略辑校》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凡七纵七擒。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部悉平。”蜀汉的“南中”在汉代称为“西南夷地区”,其地域包括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一带。相传孟获就是三国时统治这一广大地域的南中部族首领。

关于孟获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汉晋春秋》仅记载他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彝人?长期以来形成两种观点。一派史学家的观点认为,孟获的民族是汉族。而另一派史学家的观点认为孟获是彝族。孟获的族别应当是彝族,近年来在贵州整理彝文典籍时,发现了孟氏的谱系记载。

关于孟获的历史传说,除了家喻户晓的“七擒七纵”以外,其他传说相对甚少。在《孟获文化研究文集》中,也仅有《马湖海龙寺建孟获殿的传说》、《孟获城争夺战与“一箭之地”传说》、《城墙岩——孟获行宫》、《大理有关孟获的传说》、《孟获与曲靖火把节》等为数不多的几篇。点题篇就在于道出了城墙岩为“孟获行宫”,即便目前对此疑云重重,但还是值得我们“孟获故里”的文人墨客去大写特写、大书特书。因为,关于孟获的籍贯的第三种说法就与雷波有关。第一种说是云南曲靖人,第二种说是云南昭通人,第三种说是四川雷波城墙岩人。城墙岩,即在现今雷波县汶水、双河口、西宁三角地带的原始丛林之中。

虽然被“七擒(请)”,但在关键时刻,孟获能够明大义识大体,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关心民众,真诚息鼓言和,支持诸葛亮北伐,并派出一支青羌军参加北伐,从而达到了让人民群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统一全国的目的。

说到这里,让人不得不想起“豌豆糯米饭”(又称“乐不思蜀”)这道美味佳肴来:

“话说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阿斗。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孟获,当面嘱咐他要善待幼主,每年当日必须去看望一次。

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之人,一经答应,说到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他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了蜀国,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阿斗体重下降,他是决不答应的。

武帝对这位少数民族头领倒有三分敬意,见他如此顶真,不敢得罪,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对豌豆糯米饭情有独钟,于是每当春天新豌豆上市,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甜又香的豌豆糯米饭,至少要吃两大碗,等到立夏日孟获来称人,都比上年重了几斤。

阿斗在洛阳年年都有豌豆糯米饭吃,也就‘乐不思蜀\’了。从此,立夏煮食豌豆糯米饭和称人便在民间传开,相沿成俗,至今我国中原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这道“豌豆糯米饭”连同“乐不思蜀”这个故事,让孟获忠厚仁慈、厚重大义的一面再次跃然纸上。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对孟获在历史上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诸葛七请孟获,御史精神永存!”斯言是也!

新闻推荐

拧紧春节食品安全弦 让老百姓吃到放心食品

检查组在超市里检查。1月21日至22日,州食品药品第三督查组到雷波县督促检查春节前食品安全检查工作落实情况,要求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充分用好法律和检验手段两把利剑,增强责任心,时刻拧紧食品安全的弦,...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孟获及其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