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村: 我们村的“保尔”精神
保尔村一角。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仆 邱兴春
米赢 王维华 李涛
野花迎客吐蕊,柳树迎风起舞。隔离栏外,茁壮的杉树铺满整个山岗,沿着连绵的山路攀升。
2600米的海拔高度上,一面写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5米高展板挺立在已经种上了土豆的地边,一座名字叫“瓦猓”的大山在不远处屹立。
4月15日下午的阳光下,记者来到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采访。
四月春意浓
春走保尔村
走在村中的水泥路上,两旁每隔几米就竖立的“人口文化”小展板上,写着彝汉双语的民间谚语,潜移默化地告诉着这里的人们,“文明立村,美德立身,做文明有礼孝感人”,“不羡慕人多,羡慕人团结;一家人团结,温馨充满屋”,“兄弟间和谐,有馍分着食;家族间和谐,犁地共耕牛;姻亲间和谐,有粮大家用”。
山坡处的耕地上,一块写着“州民政局***帮扶点保尔村试验田”的牌子非常醒目。“这里种了3亩附子,今年11月左右收种。试种成功后,就要分散给各村组的农户种植,这也是***的一个举措。”依达乡党委书记肖志安说。
而在这块试验田周围,还有60亩的“青薯9号”马铃薯新品种也已经种下,如果试种成功,产量将是原产马铃薯的一倍以上。
保尔村,这是一座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村庄。
保尔村的“过去式”:
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依达乡是由昭觉进入金阳县域的第一个乡,有门户作用,而保尔村也是离依达乡最近的一个村,从通往县城的主公路绕道上去,车程不到三十分钟就可到达,也具有窗口示范作用。
保尔村海拔2650米,距离县城52公里,目前有207户人家、858人,土地3000多亩。2010年以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没有超过1000元。如何让村里人的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改观,是村支书阿米尔朴上任以来想得最多的事。
马铃薯、荞麦、燕麦、玉米是传统的农作物,过去的时光里,每到秋收季节,望着这些产量不高的农作物只能简单满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保尔村的人们想不出任何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因为道路等一些基础设施没跟上,可以“靠山吃山”的高山畜牧养殖业,也没有为农户作出牵引作用。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保尔村人在许多人的眼中,总是和贫穷联系在一起。
穷则思变,不变就会成为落后的羔羊。近年来,保尔村人在学习观察中改变,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指引下改变,在改革创新中改变。
“如果试种成功,我想明年就把家里的土地全部腾出来,专门种植附子。”记者在村道上遇到刚刚从地里播撒完荞子回来休息的阿米格者,他说,住上了政府帮扶修建的新房子后,接下来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把自己家里的收入搞上去。而乡党委、乡政府为他们提供的脱贫致富门路中,自己看上了中药材种植。
勇敢,具有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
战胜困难,追求突变,改变过去,成就新未来,也是保尔村近年来渐渐形成的“保尔”精神。
住上“错层式”新房子
保尔村旧貌换新颜
从依达乡政府所在地开车上保尔村,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公路,该条公路是金阳县首条通村水泥公路。视线随着公路两旁密密的杉树林,十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保尔村。
“过去的土房子全部推倒,建成了现在这种格调的房子,感觉生活更有档次了。”保尔村乐尔组妇女曲木哈作的彝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说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栋接一栋的小三合院排成一排,蓝瓦白墙的彝家风情新居错落有致,在背后空旷的山林映衬下,显得简朴和谐。
同行的依达乡党委书记肖志安介绍,这是针对金阳“地无三亩平,出门就爬坡”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而建设的一批彝家新寨样板建筑。由县规建局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参照《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融入川滇建筑风格,创新设计推广“错层式”建筑模式,采取主体住房与畜圈错层分建,将畜圈圈顶用作院坝,其他功能依需而建。
【乡村名片】
保尔村海拔2650米,距离县城52公里,目前有207户人家、858人,有土地3000多亩。马铃薯、荞麦、燕麦、玉米是传统的农作物。
走进保尔村,一栋接一栋的小三合院排成一排,蓝瓦白墙的彝家风情新居错落有致,在背后空旷的山林映衬下,简朴和谐。
这种“错层式”建筑模式,采取主体住房与畜圈错层分建,将畜圈圈顶用作院坝,其他功能依需而建。“错层式”建筑的大力推广,节省了占地面积,降低了建筑成本,有效解决了群众无场地晾晒包谷、荞麦、黄豆等农产品的问题,同时改变了以往牲畜混养的状况,降低了疾病在畜种之间的交叉传染几率,提高了牲畜饲养质量,达到了主体住房和畜圈错层分开、人畜分道分门进出,污洁分离、干净卫生的目的。
【发展亮点】
新闻推荐
管理员带着鸡满山“跑”。高大的华山松林中,散布着鸡舍、简易住房,三五成群的黑、黄、白各色小鸡在林间觅食……“咕、咕、咕……”养鸡场管理员马海克惹用特有的声音叫唤了几声,散养在华山松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