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建筑、久远的街道, 书法碑林、柳堤长廊, 无不放射文化光芒 墨香会理
钟鼓楼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石雕、木刻,释放幽幽墨香。
到过会理的人都说,会理有浓郁的墨香味。换句话说,就是会理的文化气氛浓,会理的文化底蕴深厚。一点也不假,你看会理的老建筑、老街道、老巷子以及会理人过的节日,无不放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芒;书法碑林、柳堤长廊释放着幽幽的墨香;文化广场、滨河路空地上舞蹈的人群以及各个文艺团体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文/霁虹
图/本报记者 钟玉成
到过会理的人都说,会理有浓郁的墨香味。换句话说,就是会理的文化气氛浓,会理的文化底蕴深厚。一点也不假,你看会理的老建筑、老街道、老巷子以及会理人过的节日,无不放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芒;书法碑林、柳堤长廊释放着幽幽的墨香;文化广场、滨河路空地上舞蹈的人群以及各个文艺团体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会理人创作的歌曲曾唱响大江南北,民族艺术团不断登上省和国家的舞台,走进中央电视台,走出国门,除频频捧回州、省的大奖外,还捧回了“群星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大奖。文学专著也是一部累一部地出版,并且获得了省的最高奖以及各种奖项;书法、美术不断进入国展,并且常有作品出国展览。近二十年来,会理先后出了四名国家级会员,三十余名省级协会会员。会理的书法群体,甚至整个文学艺术群体,长盛不衰,出作品、出人才,成为了全省独特的一种现象。
会理的文化为何如此繁荣?主要是因为她有较为深远的历史沉淀。西汉武帝元鼎六年,会理即置县,名“会无”。三国时,诸葛武侯南征,即与孟获首战于此。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会理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汉唐时期,文人和官员被贬谪时多被发往邛都(西昌)及会理一带,为会理带入了早期的中原文化。唐、宋时期隶属于割据云南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会理又与滇文化有了较多的交融。明朝初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贴木儿反叛,会川(会理)土知府王春也跟随叛乱,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引兵三十万前来平叛,同时将尚未进入大明版图的云南也一举平定。战争结束后,那些外来的士兵们就地在金沙江两岸实行军屯,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军屯士兵带来了江南文化。现在,会理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以及广大农村的民居,都带有明显的江南建筑特色。当地的民间音乐,既有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有宫廷音乐的韵味。据专家考证,这即是朱元璋士兵带入的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的产物。到了近现代,处于川滇锁钥和南丝路要冲的会理,更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交汇点。中原运往云南、东南亚以及东南亚、云南运往中原的物资,在会理中转,云南和会理一带的烟土亦大量贩往内地,由此会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省商人均在会理设有会馆。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会理的文化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解放后,会理作为南北物资集散地的功能逐渐消失,外来文化的输入相应较少。但是,一九五八年的反右,又为会理注入了新的文化源泉。四川省文化、文艺、新闻、出版部门的右派被集中下放会理,有的艺术家甚至一生都留在了会理,这一批全省的文化精英为会理的文化事业贡献了一生心力。
会理文化似一条源流,源远流长,不断接纳,不断丰富。因此形成了会理人的宽厚和包容性格,更形成了会理人崇尚读书的品性,历朝历代,一脉相承。
近年来,会理县委、政府对文化事业更加重视,在文化建设上有了更多的投入,会理的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会理浓郁的墨香会香飘全国,香飘海外。
新闻推荐
雷波县大小田学校举行教师异地上课教研活动本报讯近日,雷波县汶水镇大小田小学来了多名本镇香樟村苗圃希望小学的教师。他们的到来受到了该校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原来这些教师是来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