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送更要“种”
一场演出已无法满足基层文化需求,推进文化惠民的方式如何升级?
发展与创新
聚焦
□本报记者 常雄飞
“在文化惠民中,一行人去演一场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了。”说这话的是省政协委员、国家二级演员冯兴荣,一个多月前,他在凉山州会理县给当地学校音乐老师上了声乐课,在他看来,必须扎根基层才能更有效地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文化艺术体验。
1月25日,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中,不少来自全省的文艺骨干都为这个建议点赞。
扎根基层 送文化不能送了就走
文化惠民、文化扶贫是“十三五”期间四川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政协委员、绵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喻海燕认为,经济上的帮扶,只是扶贫的一部分,而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帮扶,能真正让人“站起来”,自主脱贫,帮扶要融入生活的点滴,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喻海燕同时也是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她讲到绵阳的一个民营剧团,剧团表演项目以川剧为主,虽然表演谈不上专业,但因为票价便宜,拥有一批票友。“我关注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也在想如何能不那么硬邦邦地帮扶,干扰了原本剧团的特色。于是,我们为演员们量身订制了非常专业的表演箱子,那是对戏曲演员来说非常重要的行头。”喻海燕觉得,这是小事情,却能让这个小剧团更好地在基层发挥作用。
和喻海燕出发点相同,冯兴荣也是在长期基层调研中发现了问题。在冯兴荣看来,真正的文化扶贫,需要长期的、一对一的进行,要落到实处地做到“扎根”二字。他觉得,可以让艺术家分到去到贫困村中,以驻扎的形式进行帮扶。“去年我到会理县呆了一周左右,在当地开设了声乐讲座,邀请了学校音乐老师等来参加。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校老师,再由老师们散播出去,比给当地带来一场演出要更有力量。”
省政协委员、甘孜州文化馆馆长扎西斑鸠非常赞同:扎根基层,以文化人。“现在很多文艺专业的年轻人来到基层工作,就以为是唱个歌跳个舞,其实藏族文化不仅仅是唱歌跳舞。”扎西斑鸠觉得,如果能鼓励年轻人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有利于创作出更多更好来自民间的故事和题材。
文化扶贫“种”文化已初结果实
驻扎基层是艰苦的,如何让更多的年轻文艺工作者愿意到基层去做好文化惠民、文化扶贫工作?扎西斑鸠建议,“如果政府能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补助,让为百姓文化创作的艺术家们少点后顾之忧,那整条文化补给线运行起来会更顺。”
委员们的热烈讨论,让出席会议听取意见的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也不住点头。“大家物质上小康了,精神上也得小康,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泽波说,从去年开始,四川省推进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的方式在逐步升级,送文化的同时,把文化“种”在当地,“输血”和“造血”并重。
去年省文化厅组织了文艺工作者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结对子、种文化”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结对子帮扶,优秀艺术家们在基层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艺术作品。不仅如此,四川省已经举办了5期业务培训班,培训基层文化干部527人,选派40名干部参加中央、省委调训和文化部专业研修。同时“千名干部人才援藏活动”和藏区“双百人才”培养工程也正在持续推进。去年,省文化厅共选派了1049名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开展文化服务。结合“三区”丰富的非遗资源,借力优势政策带动“三区”人民脱贫致富。
泽波表示,“种”文化已经慢慢有了成效。由羌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创建的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汶川、九寨沟等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不仅创造了每年约500万元的销售额,还累计为当地1200多位少数民族妇女实现就业。此外,“文化+创意”和“非遗+创意”让古老的羌绣成功登上国际舞台,牵手国际知名品牌。
提案点击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让百姓充分参与
问题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一是 “多驾马车拉车”,缺乏统一的计划、执行、效果评估机制,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二是服务主要由政府单方面主动供给,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建议
一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群众性投票、评论、建议平台。让老百姓充分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成为提出需求的 “评论者”、“建议者”。
二是由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提升使用效率的办法,使互联网线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线下的实体(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剧场等)形成良性“共振”。
——民革四川省委《基于“互联网+”模式,推动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扫描“川报观察”二维码,关注更多两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