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培育“喜羊羊”27年不离山乡

四川日报 2014-07-10 12:52 大字

扎根山村,11名同事先后离开;研发畜禽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7月7日,布拖县,倾盆大雨,凉山半细毛羊原种场技术员赵兴元穿上雨靴,披着斗篷,准备外出。

1987年,赵兴元从西昌农业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布拖县拖觉牧场(后更名为凉山半细毛羊原种场),这一待就是27年。而与他同时间进入的11个同事,早已先后离开。

赵兴元成功培育出的凉山半细毛羊,是我国第一个48-50支纱半细毛羊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粗档半细毛羊品种空白,是凉山州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

□陈忠敏 本报记者 钟美兰 文/图

培育出新品种

赵兴元,会理县通安镇人,1987年,被分配到海拔3200米的布拖县拖觉牧场,心里也是一百个不乐意,“环境艰苦不说,举目四周,只有场长会讲汉语,找个说话的人都不容易。”赵兴元说,工作给了他最大的安慰,他接手了半细毛羊的选育培育工作。

彼时,凉山州高二半山区牧民饲养的山羊是本地品种,除了本地人食用,基本没有经济价值。“基本没有人买,羊毛也不管钱。”赵兴元说,他的工作是,从群众家中选出毛色最纯、质量最好的山羊到原种场,与新西兰、英国等地引进的品种进行杂交。

接手工作后,赵兴元的足迹遍布昭觉、布拖、会东等地高二半山区,基础母羊生产指标高达十几种,每一项标准细细对比,符合条件者方可挑走。运输途中,连打个盹都不行,随时盯着羊,防止羊因为挤压而脱水。羊到了种场,特别是进行人工授精后,每只羊每天都要测体温,如照顾初生婴儿一般。

经过5-6个世代的自群繁育后,凉山半细毛羊各性状基本稳定,1997年,经过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凉山半细毛羊”诞生了。凉山半细毛羊每只可产8斤羊毛,加上肉的经济效益,可以为牧民增收1160元。

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1992年,赵兴元28岁,仍是单身。“再不走,个人问题很难解决了。”赵兴元说,当时他动了离开的念头,可同事纷纷挽留,说着不流利的汉语,吉日子黑约他喝酒,一遍遍说着相处的日子,赵兴元始终说不出“走”字。

凉山半细毛羊原种场场长刘火石铁印象最深的是前年5月,赵兴元的父亲因胃癌病倒,可当时正是羊人工授精的关键时期,5月4日赵兴元匆匆看望父亲一眼,又赶回凉山半细毛羊原种场,12日,噩耗传来,等赵兴元赶到会理,父亲已下葬,没有见着父亲最后一面。“不是他不孝,只是他知道,耽误了羊的受精期,工作全都会泡汤。”刘火石铁说,这样的责任感,带动整个原种场的供羊数量不断提高,目前每年向全州提供种羊600只至800只。

新闻推荐

“农”字号主体 不能多头享受优惠

一人名下多个农业新型主体,意在多争取资金或贷款支持,凉山出台规范办法——1月28日,会理县鹿厂镇白草村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的气调库前,十几个工人正在分拣苹果,装苹果的白色塑料框写着“同旺”两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