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点”显公心 杆秤“平”似水 □张声攂 文/图

攀枝花日报 2013-05-09 06:47 大字

四川会理县古称会无、会川,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正式建制设县,距今已有2120年历史。1992年,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则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以保护。

农历仲春,笔者曾到会理小住了几日,发现这里街巷中的情趣。漫步老城,目光所及,古朴的民居、幽静的街巷、肃穆的寺庙、庄严的楼宇、雅致的亭台、温馨的会馆、祥和的林园,无不显示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街287号是一家门面狭窄、陈旧的铺面,门楣上方不大的白底招牌,书写着两行字,一是稍大的红色美术字“秤社”,一行是小一点的蓝色美术字“一点‘公\’心‘平\’似水”。流逝的岁月褪去了色彩原本的光亮,在众多醒目的时尚店招里,显然有些落伍,有些另类。店内一位老者正聚精会神制作已经不再流行的古老衡器——秤,其神态严肃认真,不紧不慢操持着与他相伴多年的简陋工具,一丝不苟地进行生产加工。

这不常见的一幕吸引了我好奇的目光,让我停下前行的脚步,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来到秤社门前,与他攀谈起来。老师傅非常健谈,几句寒喧之后,便慢慢向我叙述起家事。他姓汤,祖籍金堂,今年迈入古稀之列。民国31年,会理县政府为规制计量器具,派员去成都金堂、彭县一带招募匠人,汤老师傅的父亲汤青云和同行舒玉合等一批手艺人作为技师来到会理,在县政府内开设度量衡制作社。随后大张旗鼓推行新制,仅半年时间就完成度量衡改制。民国33年,制作厂撤销,技师全部解聘,而他家和舒家因习惯了当地气候留在会理定居。他家在东大街自营秤铺,招收学徒。那时他们两家共有7名生产工人,日生产小秤21支,每支售价1.8-2.5元。民国35年至38年间,秤业兴旺,从事制称的工人多达12人,所生产的秤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到云南的巧家、东川、元谋、永仁等县。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运动,个体手工业生产者成立了合作社,以后又更名为会理县金属制品厂。汤老师傅笑着对我说,他在这里生活了整整70年,如今也算是个地道的会理人了。

说话间,一位卖樱桃的农妇拿了杆秤请汤老师傅校正修理。汤老师傅接过秤看了看说,这杆秤是我们卖出去的,用了好多年了吧,你这杆秤的秤头、秤尾的铜皮都脱了,花星也不明显了。秤放在这里,我负责用国家砝码帮你校一下,顺便把铜皮换成新的,花星也清整一下,重新刷下漆。言谈间,汤老师傅几次强调他是使用国家砝码来校正秤的。

接着汤老师傅还讲起老式杆秤上标注16个花星由来的传说。解放初期用的杆秤是16进位的,直到1959年才统一改成10进位。以前秤杆上的16个花星在制秤业内是有说道的:北斗7星,南斗6星,合起来是13星,再加福、禄、寿3星,便凑成秤杆上的16个花星。他说制秤人一直都非常重视自己做的秤的精准度,制秤不准那是会折福、折寿的。正因为如此,汤老师傅才为自己的秤社加注了制秤人心中的信念“一点‘公\’心‘平\’似水”作为店标的脚注。

汤老师傅自幼跟着父亲学习,掌握了精湛的制秤手艺。如今已到应该颐享天年的岁月,可他说,劳动惯了,闲不住,家中还存有部分早年备下的制秤原料,加上不少老乡至今还念叨他制的秤既准又耐用,要买他做的秤,于是就坚持做到现在。他说,现在找他做称的顾客还真不少,要预先登记,一两个月后才能取,说着拿出本子,但凡预订就登记在册。多年来,这些本子记录了他的执着、他的诚信和他的故事。

在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说如今社会进步了,用这种秤的人越来越少,成都周边地区已经没有人做秤了。以往隔一两年,成都还会召开行会,早几年他曾去参加过,现在会也不开了。他说,岁月不饶人,自己的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手脚也不麻利了,动作也有些迟钝,怕也做不了几年了。

在我告别汤老师傅返回的路上,心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前进的脚步让我离汤老师傅的店铺越来越远,而汤老师傅制做杆秤的手艺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最终消失吗?我想,在华夏传承使用了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杆秤,即便是被更准确、更方便实用的各类衡器所替代,然而制秤师傅们心中那种“一点‘公\’心‘平\’似水”的信念,将会永留传。

新闻推荐

中央纪委通报十起发生在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典型案例

据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日前,中央纪委对各地查处的10起发生在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典型案例发出通报。分别是: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心原主任袁学勤挪用公款、贪污受贿,受到...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