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实现脱贫“摘帽” 满腔热情投入脱贫主战场
“第一书记”组织群众召开座谈会。
全州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吹响后,凉山北大门的甘洛县各级干部立即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带着感情,深入贫困乡镇村组,组织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展开了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截止2014年底,全县227个行政村中贫困村达208个,贫困建卡人口达到3.8万。按照规划,该县决定从2016年起每年减贫1万人左右,到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帽子”,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
文/图本报记者 万成龙
大寒时节,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乃拖村村口,凛冽的寒风中,二三十名彝族老乡围坐在一堆熊熊燃烧的柴火周围,村“第一书记”——来自四川省地矿局的杨海军正组织村民讨论村里的大事。
“今天通知大家来,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村的山羊养殖基地的圈舍咋个建?是建一层楼的,还是两层楼的?第二是关于移风易俗方面的,一个是婚嫁彩礼钱大家觉得多少合适?二是丧事应该杀几头牛。大家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言。形成一致意见后,我们就把它写入村规民约定下来。”个子不高、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的年轻博士杨海军说道。
“我觉得修两层的好。天气冷的时候,羊子就住一楼,天气热的时候就住二楼。以后管理起来方便。”
“听说下边那个组群众的也修两层的,我也同意修二层的。”
“婚嫁彩礼不能超过5万元。办丧事最多只能宰杀2头牛!”
……
在哔哔啵啵的火焰声中,身披察尔瓦、披毡的彝族老乡们发言积极、讨论得很热烈,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全州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吹响后,凉山北大门的甘洛县各级干部立即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带着感情,深入贫困乡镇村组,组织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展开了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和挖曲村一样,自从“第一书记”入村开展帮扶活动以来,甘洛县208个贫困村,在县、乡(镇)、村干部、“第一书记”的组织带领下,有效对接上级帮扶政策,因地制宜、对症施策,统筹推进系列帮扶措施,把帮扶规划落实在具体工作上,每个贫困村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攻坚战,每个贫困村都朝着脱贫奔康的目标有力有序推进。
锁定脱贫攻坚目标
全力增加群众收入
甘洛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截止2014年底,全县227个行政村中贫困村达208个,贫困建卡人口达到3.8万。按照规划,该县决定从2016年起每年减贫1万人左右,到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帽子”,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思路,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旅则旅,打好组合拳推动一中一养一游等富民产业进村到户。突出抓好以核桃为主的“1+X”经果产业,确保到2018年全县心在中核桃50万亩、达85万亩,新栽以华山松、桤木和茶等为主的其他经济林木21万亩,到2020年完成核桃嫁接改良75万亩。同时,大力推进马铃薯、黑苦荞、大白芸豆、优质蔬菜等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5000元以上、畜牧业收入1500元以上。抓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电子上午两个关键,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种养大户+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元化集体经济。
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用好彝家新寨、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租房、增减挂钩等项目,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发挥群众主题、尊重群众意愿,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村住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全面加强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农业科技网、互联网综合配套。到2020年,确保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有便民服务代办点,村村有硬化路、有学前教育设施、有民俗文化坝子、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创新扶贫开发体质机制
大力实施“一村一幼”和“一乡一所”工程,逐步分类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扩大寄宿制规模,到2020年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九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佳偶,免除普通高中学费和教科书费,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让所有初中毕业生应读尽读。加强职业教育,落实“9+3”免费职业教育行动计划。目前,全县建成60个“一村一幼”幼教点,上千名的农家娃像城里孩子一样欢欢喜喜上了幼儿园。
为如期实现以上宏伟目标,甘洛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了甘洛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总决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建立“县负主体责任,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质,建立了全县44名县级领导挂包28个乡镇帮扶44个贫困村,72个县级部门和28个乡镇帮扶208个村,2500名机关、乡镇干部结对帮扶10985户贫困户44043名贫困人口的工作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凝聚全力、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为了让“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作用,甘洛县委立足于“能人干”的原则,以“严格标准”选好人、“紧扣村情”选对人、“三重审核”选准人,为208个贫困村选配了208名第一书记。2015年8月,全县208名贫困村“第一书记”正式入村。
“第一书记进村干什么?怎么干?”记者在甘洛县委组织部了解到:为确保驻村帮扶落地,该县创新推行了“五步工作法”,明确了每一步工作程序、内容,第一步宣传发动“7个1”,第二步调查摸底“5样清”,第三步制定规划“3×3”,第四步培训教育“3结合”,第五步项目落实“7+X”。有力的举措,为甘洛***工作奠定的良好的基础。据了解,截至2015年12月初,全县“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整顿转化后进党组织32个,调整软弱涣散村班子7个,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5万人。1个国家机关、3个省级单位、10个州级单位共为联系帮扶村协调发展项目5个,落实帮扶资金220多万元。
决战决胜,挂图作战。如今,在县有***办公室、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为把挂在墙上的“作战图”变成现实,县级联系领导、县级帮扶部门、乡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共同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适应“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以满腔的热情、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新闻推荐
潘成勇(右三)自己出钱为村里培养驾驶员。2015年底,“***”在甘洛县如火如荼地展开,潘成勇再也坐不住了。饮水思源,要不是党的好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怀,就没有甘洛饮食服务公司生机勃勃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