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访凉山人文遗址 寻找千年文化记忆

凉山城市新报 2015-12-17 17:05 大字

矗立的塔楼不知记录了多少世间的酸甜苦辣。 漫步在西昌老城区。走进老街,细细品味,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民居世界。木里县保留着许多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

文化滋养生灵,文明馥郁山水。寻迹凉山,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址映照着凉山人灵魂深处的印记。

时空更迭,历史文化遗迹如珠如玑,散落在八百里凉山土地上,形成了一个个意境深远的人文坐标,丰富了凉山文明的扉页。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激越智慧的碰撞之声,千年历史的诗意画卷为山水增色,抒写了凉山的人文琴韵。

无关沉重累赘的宏论,也不需严肃精深的论述,在历史的河流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和多彩的笔调,记录下身边的一处景观,一个行为、一串笑容、一种态度,讲述一个又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

老街“慢生活”

安于小城,向好而生,是美好“慢生活”最佳的诠释。

塔楼,寺庙,千年银杏,老井,四合院……凉山有着“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古街。走进老街,细细品味,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民居世界。不愧整饬的居房,浅色墙乌黛瓦,门前的石狮、楹联……居民们与外面喧嚣的城市仿佛是两个天地。

木结构的穿斗,大堂木柱的檩梁,侧厅双檩的双挂,无一不承载着老茶馆百年气韵的呼吸;青瓦屋面下的泥质地面,凹凸处在光亮下一跃一闪的坚硬,不知收藏着昔日熙来攘往的世间情态;可拆卸的两扇木板门,棱角和楔子的光滑,一开一合间,不知记录了多少世间的酸甜苦辣。

漫步在西昌老城区,用照片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涌泉街清澈的老井旁晒着太阳打盹的小猫,爬满城墙的黄葛树根,南街的老茶馆,四牌楼窗格边的雕花……简单明媚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一张张被挂在微博、朋友圈里,养眼怡神。

每一件小事都有些琐碎意义。忙碌的一天过去,抹掉一脸的汗水,走近熟悉的老街。用离去前的最后一分钟,多看了几树不知名的白花。静对一朵白花轻嗅,没有芳香的气味,但还是觉得很美。

庙宇梵音

寺庙既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历史文化的汇聚之所。

清乾隆年间铸铜钟,古色古香的碑刻、香炉、铜铸佛像反映出了泸山古刹的千年兴衰。踏进光福寺门槛,梵音悠扬,寺院凭栏,佛光道影播撒人间,给予生灵万物朴素而美好的照拂。

在光福寺的照壁前,明状元杨升庵火把节夜宿泸山,在此吟出“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寺内主门殿檐下方,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了“光福寺”三个大字匾额。光明幸福,是对众生万物的最好祝愿。

木里县保留着许多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木里大寺是滇西北黄教喇嘛政教合一之所,香格里拉佛殿林立之所在。美国人类学家洛克前后三次进入木里,均与木里大寺有不解之缘,拍下木里大寺鼎盛时期的全景照片。

如今的木里大寺仅保存少部分古老寺庙建筑。昔日木里大寺的范围已被围墙围起,圈地成为动物和植物的乐园。而那风中飘舞的六字箴言早也已灰飞烟灭,不落的经幡仍旧陪伴着人们不朽的信仰。

誉称“天下第一灵,川南第一山,攀西第一寺”的灵山,每逢农历七月会期和节假日,灵山寺内组织的点灯、诵经、占卜等活动独具特色,此时灵山寺祖师殿内灯火通明,殿前香火不断,殿外大蜡彻夜不熄,天空被烛光映照,天体通明,香火鼎盛可见一斑。

冬日里的灵山,湖面如镜,倒映着神秘的七彩光芒,天蓝云动,在寺院里敬香祈福,心中一片宁静。  

字库塔“惜字”遗风

字库塔,在远古的四川地区叫做“字库”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亦叫做“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实际上,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

字库是用来惜字之用。惜字遗风,知道的人已不多,德昌字库上书的“塔高培六秀,字贵值千金”,“唯有读书高”是对字库的最好诠释。

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在清代字库塔建造达到鼎盛时期,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当地文人兴建的字库塔,也成为那个年代儒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德昌地处富庶的安宁河谷平原,清代经济繁荣,为字库建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晚清,德昌各地汉区纷纷兴建字库塔。

四川各地都有不同时期修建的字库,而像德昌境内大规模的字库集群,却十分罕见。100多年前,古人陆续建成的字库每座之间相距10多公里,4座间首尾不见,隔水隔山,呈直线排列了50公里。

德昌县城东北仓胜宫旁的字库,系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筑,仿楼阁三级六角攒尖式,砖木结构,三层塔身逐级上收,每层均有烧陶龙凤或装饰浮雕。

工艺最精湛的当数德昌县最北端的麻栗字库,其上有烧陶人物,栩栩如生,塔上炉口有“惜字宫”字样;最素的是六所字库,该字库位于德昌县六所乡政府西面,塔身用青砖砌成,外无粉饰,无雕刻,塔上有炉洞,洞上有“字库”二字。

最有气势的是茨达字库,位于德昌县茨达乡新胜村,高21.8米,上有“龙吟虎啸”、“唯有读书高”等字样。在小高、巴洞的字库,建造工艺、规模均不及上述几座。麻栗字库被当地人沿其旧称,此地也因字库而得名“字库坝”。

“惜字得福”,千百年来,字库塔的存在提醒着人们永远秉持崇文尚雅的精神追求。

文/本报记者 王亚

图/本报记者 钟玉成

新闻推荐

生命的守护者孝与亲的诠释者 柔弱女子用爱撑起一个家

曾迁华(左一)一家人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她,是一个纯朴的农村妇女,对家庭无怨无悔地付出,用爱撑起一个家。她,是一位让子女敬重的好妈妈,浑身散发着榜样的力量。她,是一位让身边人都感动的好同志,时刻传递...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