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又一张生态名片落户凉山 德昌被授予“中国果桑之乡”称号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4-16 18:24 大字

全国唯一的桑葚果汁罐装生产线。商贩们以每斤3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桑葚,包装后运往成都、北京、上海等地。

今年仲春,德昌双喜临门。

4月1日,德昌第8届樱桃节,第7届桑葚节开节,引来四方宾朋满园,采摘的乐趣被赋予旅游的另一种姿态,乐了农家,也欢了来宾,喜庆覆盖了全德昌。 

相隔不到半个月,第二波喜庆接踵而至。4月14日,由于符合“中国果桑之乡”认定管理办法,德昌县接到了一块闪着金光的招牌——中国蚕学会同意授予德昌“中国果桑之乡”光荣称号。中国蚕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龙主持授牌仪式。

凉山桑蚕产业发展势头好

凉山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蚕业发展历史悠久。多年来,凉山州坚定蚕业发展信心不动摇,狠抓蚕业发展不松劲,蚕桑茧丝产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州生产优质蚕种102万张,优质蚕茧50万担,蚕茧产量连续12年位居四川省第一,蚕桑和茧丝综合产值达到35.58亿元,其中蚕农现金收入达到9.52亿元,成为支撑凉山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果桑产业鼓了德昌农民腰包

而在蚕桑产业发展布局中,作为凉山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近年来,德昌县以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为主线,认真做好果桑产业发展这篇文章,着力在综合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求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亩桑综合效益较高的发展之路,提出了“桑蚕并进”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果业兼用桑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亩桑效益翻番,大幅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014年,德昌全县果桑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投产的8000亩,产桑葚1.5万担,综合产值1.5亿元,果桑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在授牌仪式上承诺,接下来,德昌将紧紧抓住“中国果桑之乡”这一大好机遇,充分利用“中国果桑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德昌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努力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上下功夫,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加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德昌果桑产业跨越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果桑面积达到5万亩,桑果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并继续开拓创新,整合资源,转型发展,引入新模式,推广新品牌,延伸产业链,努力推进德昌果桑产业更具新活力。

生态名片落户德昌

有报道称,中国蚕学会第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日前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审核通过了中国蚕学会《“中国果桑之乡”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从今年4月份起在全国实施,意味着全国蚕桑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政府将不再可以随便搞评比,随意认定哪个是“中国果桑之乡”了。 

但“中国果桑之乡”这张生态名片、特色品牌为啥能落户德昌?

中国蚕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龙说出了个中“秘籍”:中国蚕学会认为,凉山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德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德昌全县各级干部、广大农户的艰辛努力是德昌果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坚强后盾。 

2007年,德昌桑葚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5年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德昌桑椹系列产品已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证书,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和KOSHER认证,授予德昌县“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实至名归,也是对德昌果桑产业发展取得的卓越成效应有的充分肯定。他表示,中国蚕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行业科技信息资源,一如既往地支持德昌、支持凉山做大做强优质蚕桑产业。

文/本报记者 米赢

图/本报记者 赵泽卫

新闻推荐

端午节 超3万人次赶德昌药市

炖鸡时常用的补品黑根、荨麻。动物药。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灵芝。市民争相购买避邪解毒的菖莆、陈艾。卖药的傈僳人。万人药市。具有补气血功效的党参深受顾客喜爱。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