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傈僳族火草布技艺
火草布。 傈僳人互相传授火草布技艺。 纺麻线。 捻羊毛。 ●
2014年12月,德昌傈僳族的火草布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目录,这项古老的织布技艺由此被世人所知。
如今,机织布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火草布,以前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做衣的劲头,却总让德昌县傈僳族学会会长的李文华和妻子熊国秀难以忘怀——“说到底,有了‘扎衣披次\’(傈僳语意火草布衣服),才让我们傈僳人一代代活到今天哦!”
“2014年12月,德昌傈僳族火草布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目录,这项古老的织布技艺上了国家级,真令人高兴哦……”,星期天上午在德昌县城钟鼓楼南街李文华家的小卖部里,李文华夫妇乐呵呵向我传达了这条信息。其实,我心里窃喜,早就晓得了哈,满脸堆笑地顺应他俩的激动心情之余,说出了我此次上他家来最想听、最想看的也是关于火草织布技艺。
作为德昌县傈僳族学会会长的李文华和妻子熊国秀(傈僳文教师),是德昌傈僳族中受公认且最受人尊重的文化人。夫妻俩除了打理维持一家生计的小卖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到了整理、收集傈僳族文化中。用他们风趣的话来说:“我俩是为了本民族的文化而生的!”在傈乡工作了14年之久的我,也被算作半个傈僳族。调到县城工作了几年,至今仍忘不了傈山傈水傈乡情,三天两头总喜欢往李大哥家里跑,傈僳人敦厚朴实的品性及充满神奇的民风民俗,总是令人佩服,从中受益非浅。
提起火草布,60多岁且有风湿、高血压等病的李文华、熊国秀夫妇从2012年2月开始,自己花钱出力召人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后,通过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音像出版社,拍摄了一部《德昌傈僳族最后的火草麻布》专题片,旨在为火草布技艺申遗出点力。而今,他俩的愿望实现了,怎能不欢喜和欣慰呢?“如今,机织布成本低、产量大、样式好,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火草布,但以前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做衣的劲头,总是让人难忘……说到底,有了‘扎衣披次\’(傈僳语意火草布衣服),才让傈僳人一代代活到今天啰!”,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我讲述,德昌傈僳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至今鲜为人知的火草布技艺,又一次跃入我的脑海。
据传傈僳族火草布制作历史久远。在德昌傈僳族中至今还留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遇大旱,一对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族青年夫妇,男的撵山打猎,女的料理家务,他俩你恩我爱地生活着,可家境总是贫穷。男人穿的是简陋的兽皮衣服,无法蔽体和御寒。女人费尽心思、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里找到了荨麻、火草,便扯来不停地撕、煮、漂洗后捻成线,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让心爱的男人穿上……
据资料介绍,火草麻布在我国现仅存于德昌傈僳族和云南彝族的一支系——他留人里。其工艺十分独特,编织时有两梭,一梭为麻线,一梭为火草线,然后交织而成。火草线是用山上生长的一种当地人称火草的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捻成线晾干后织入麻布中,形成独特的麻布。火草麻布绵软洁白,结实耐磨,冬暖夏凉,因此被赞誉为麻布中的极品。此类麻布制作过程繁杂、技艺,把握难度大。几乎每年从布谷鸟叫开始,种麻、育麻、扯麻、扯火草、织布、做衣等环节,就要依次进行。而割麻、制麻线到织布,就有几十道工序,十分费时耗力。织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呢。
火草,是西南地区箐沟和山坡上常见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经鉴定为菊科勾苞大丁草属植物中的一种,中草药书中称其为牛耳朵火草。火草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可以收下晒干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相传古代用燧石取火时,也多用其作为引火的易燃物,火草以此而得名。火草每株有5至10片叶子,为尖矛状,叶背为薄膜状的白色纤维,交织无序,可以撕下捻线,多与麻或棉混织成布料。用火草布织成的衣服,透气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如时下棉毛混纺的效果。
据专家介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历史悠久,文献记录已有500多年。穿着火草衣的民族众多,包括纳西族、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等。其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可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创造和发明。(下转A13版)
新闻推荐
与樱桃花的浪漫邂逅等待上场表演的傈僳族姑娘辞旧迎新坐花轿大年初一的庙会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不同地方的人们用着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春节的热爱,同样对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