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堡村唱响致富歌

攀枝花日报 2014-05-16 05:01 大字

□王燕 本报记者 王南桢 文/图

沿着仁和区前进镇纳拉河沟上行,在海拔1300—1500米的田堡村,庄稼一片翠绿,种植水稻、玉米是这里的主要产业。但随着村民致富思路的打开,跑运输、外出务工、养殖业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新路。

养兔“养”出家庭农场

“原来那90多平方米的兔舍已经不够用,现在建的这个标准化的兔舍,楼上楼下加起来差不多有250多平方米。”5月14日,田堡村的肉兔养殖户吕先树正在忙碌。

谈起4年来的养兔经历,吕先树说,他家是村里最早尝到养兔甜头的养殖户,从2010年的5只种兔发展到现在,已有种兔100多只、商品兔七八百只,每月出栏肉兔三四百只。

今年41岁的吕先树于去年12月当选为田堡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3月,区农牧局免费送给当地10户村民50只种兔试养,以帮助当地发展高山肉兔产业,吕先树家当时也领到了5只种兔。

第一次养兔,村民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针对这一情况,仁和区农牧局专家来到村里为养殖户培训。吕先树认真听课、做笔记,还在网上查资料,通过远程教育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养兔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

“细心、勤快、卫生。”吕先树除了按照专家的要求饲养种兔,还摸索出利用当地山上草药治疗兔子常见病的方法。此外,他专门拿出一块土地自己种草、种菜喂种兔,2010年8月,他家的种兔发展到了30多只,家里刚买的9个兔笼都装不下了。

吕先树说:“我那时很激动,觉得养兔这条路可行。我就筹资11万多元建起了一个90多平方米的兔舍。”

田堡村的气温比山下低,商品兔的养殖周期一般要65天。由于当地特有的地域条件,肉兔的品质也很高,但光有好兔子,没有销路仍然是个问题。“在家是等不来生意的,那时我是提着兔子跑市场,靠把兔子拉到街上卖,联系餐馆,后来还加入了振牧养兔专业合作社,这才逐渐打开了销路。”吕先树说,现在,商贩直接到我家来收兔子,还有些供不应求,一年下来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

今年年初,吕先树已申报了家庭农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吕先树说,家里缺乏劳动力,标准化兔舍建起后,准备请人帮忙看管,自己只负责家庭农场的技术管理。

看到吕先树养兔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部分村民也开始养殖。吕先树说:“本村村民养殖,我免费送种兔,外村的收成本价。”目前,他已送出100多只种兔。

梅花鹿“跑”进小山村

王成莲,田堡村柿花树组出了名的“自学”养殖户。2007年,她硬是让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梅花鹿“跑”进了田堡村。

今年37岁的王成莲,一家5口、9亩田地。2007年前,家里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辛苦一年仅够解决温饱。

2007年初,王成莲在看电视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介绍梅花鹿养殖的信息,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记下了电话号码。经过联系,当年她便赶往凉山州德昌县,学习梅花鹿养殖技术,并买回12只梅花鹿,准备大干一番。

“买梅花鹿花了6万元,建圈舍又投了10多万元。”王成莲说,由于投入高,还要办理专门的特种驯养繁殖证照,当地群众大多不愿跟着她养殖梅花鹿。

当年6月,第一头小鹿的诞生让王成莲看到了希望,但几个月下来,光有投入,没有产出,王成莲心情是七上八下。

“鹿茸可以入药,鹿血可以泡酒,按一年割两次鹿茸算,能卖七八千元,淘汰的梅花鹿还能杀肉卖。”随后2年,王成莲家的梅花鹿发展到了30多只。“原来修的圈舍小了,我就卖了12只梅花鹿,把圈舍扩大到了现在的1000多平方米。”

2009年,王成莲的连茂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在她看来,“连茂”两个字里蕴含着大家连片发展,枝繁叶茂的产业梦想。

“我觉得养梅花鹿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它吃草、树叶和粮食,比较好养。我家的土地大春种了玉米后就种草,这也能给养鹿提供源源不断的青饲料。”王成莲说,现在她家的梅花鹿已经发展到了42头,一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如今单靠她和家人的力量已经照顾不过来了,为此,她还请来当地的乡亲帮忙,让乡亲一边帮一边学,而对于乡亲帮忙的报酬,她也开到了1800元/月。

王成莲养殖成功了,周边乡镇、村组和外地的养殖户、商家经常光顾她家。而她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带动当地的乡亲们,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聚焦“营改增” 服务纳税人 ——德昌国税“营改增”背后的故事

5月3日,德昌县国家税务局正式运行了“营改增”工作。截至当天下午17:30,该局办税服务厅已顺利发售营改增增值税普通发票68份;发售定额发票24本;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份,金额为24165.05元,税额为724.95...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