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拾”节期待远方客人
攀西少数民族过新年·傈僳族
民族节日:阔拾节,与汉族春节时间接近。
过节习俗:房前屋后洒扫庭院,要将烧垃圾的烟故意弄大,寓意熏到天上飞的老鹰,让他们来年不会来偷啄粮食。
文娱活动:从除夕开始,晚上组织村民举行弹口弦、吹葫芦笙、对歌等活动。□本报记者 何勤华 文/图
【现场描写】农家房梁挂满腊肉
庭院寂静、腊肉飘香。2月1日,离春节不到10天,记者走进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
去年12月前后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冒芽,远远看去生机勃勃。该乡观音堂村村民兰忠亮正在地里为四季豆苗浇水。山泉水从山坡上缓缓流下,再经过沟渠分配到田地里。“快到春节了,地里没什么重的农活。”她说。
德昌县是全省傈僳族最多的聚居县,全县傈僳族人口有6400多人,分布在金沙、南山两个傈僳族乡和部分其他乡镇。
“去年种了7亩早熟蔬菜,其中四季豆占了大部分。”兰忠亮说,11月底12月初种植早熟蔬菜,次年4月就能收获,而后刚好赶上种水稻。早熟蔬菜除少部分自家食用外,大部分卖给进村收购的客商,销售不用操心。
来到兰忠亮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房梁边挂满的腊肉。“农历十七那天杀了两头,都是200多斤的大肥猪。”她高兴地说。兰忠亮话音刚落,家里的一位老人就补充说,这不算什么,前段时间家里还卖了两头差不多重量的猪。
从里屋拿出几个凳子,兰忠亮招呼记者坐到院子里聊天。“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兰忠亮说,她家共8口人,去年,两名家人外出辽宁打工,12月底就回家准备过年了,当天,他们到县城购买年货去了。
准备离开兰忠亮家时,兰忠亮热情地邀请记者春节时去他们村里过年。“可热闹了。”兰忠亮说,从大年三十开始,乡上每晚都会组织村民举行弹口弦、吹葫芦笙、对歌等活动。
【人物讲述】傈僳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这几年,村里的条件变好了。”村干部黎泽元告诉记者,傈僳族先辈们刚进入德昌时,大多居住在高山上,以狩猎为生,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居住地也从山洞、草棚,逐渐过渡到四面通风的劈柴房,上世纪80年代,陆续住上了瓦房。但即便如此,至今仍有许多傈僳族群众居住在高山上。观音堂村临近108国道,各方面条件算是非常好的了。
“我们的春节叫‘阔拾节\’,跟汉族的春节时间大致接近。”黎泽元说,根据习俗,大年三十那天,村民们一早起来,就要前前后后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将垃圾烧掉,还要将烧垃圾的烟故意弄大,寓意熏到天上飞的老鹰,让他们来年不会偷啄粮食。当天晚上,村民们煮上腊肉,后面几天就可以开开心心过年了。
坐拥民族资源,德昌也不忘将其打造为旅游品牌。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德昌主打“攀西后花园·阳光凤凰城——德昌傈僳风情”牌,在安宁河沿线开发了安宁河探险漂流和乐跃镇沙坝村傈僳水寨激情冲浪项目,受到游客的追捧。
德昌县文化体育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彦介绍,2008年以来,德昌县即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多次到傈僳族聚居区收集资料,全面科学采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普查资料进行规范的分类、登记和整理。目前,该县已有9个与傈僳族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13个州级项目,共有2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勤华)10月20日,记者从德昌县委宣传部获悉,省文明办考核测评组日前通过听取汇报、材料审核、整体观察和问卷调查4种方式,考核测评了德昌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对德昌县创建工作给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