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常见到娃娃们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新年过后,地处高寒山区的凉山州布拖县天气已愈发寒冷。1月4日下午,记者拨通苏呷有史的电话,他正在县城邮局领取整理爱心人士给学生寄来的包裹。
苏呷有史今年54岁,是布拖县日切村则洛二民小学一名彝族代课教师。18岁因伤左腿截肢,凭借一支拐杖,在讲台上坚守了15年。
一听是记者的电话,普通话不太好的他立即把电话递给旁边的同事,让同事帮忙翻译。“这次收到的东西很多,都是衣服和书本,从武汉、重庆、北京等地寄来的。”苏呷有史高兴地说。“每次娃娃们遇到好事,他比哪个都高兴。”同事补充道。
放不下那小小的讲台
三间平房,一个操场,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75名学生,3个班级,3名老师,就是则洛二民小学,也是日切村唯一的学校。
1979年,初中文化的苏呷有史被聘为学校代课教师,左手拄拐杖,右手拿课本,开始讲台上的第一课,而这一站,就站到了现在。
如今,每天早上10点,苏呷有史就拄着拐杖站在讲台上,他担任三年级的教学,上午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一堂课下来,手脚冻得发紫,浑身却因为用力拄拐杖支撑身体而热得冒汗。“年龄大了,站不起了,隔几分钟就要坐下来休息下。”苏呷有史说。
在三位教师中,苏呷有史年龄最大、教龄最长,虽然学历低,教书方面却很有一套,“尤其是教数学,非常厉害。”同事说,苏呷有史对待教学非常认真,包括备课和写教案,每个字都要写清楚。
苏呷有史经常告诉学生:“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们都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而这些孩子们都很懂事,很少让他操心,还经常帮老师按摩因长时间靠拐杖站立而酸痛的右腿和左手,孩子们的举动令他感到非常欣慰。
曾有一段时间苏呷有史到县城一家单位做门卫,有一段时间还赋闲在家,但终因放不下那个小小的讲台,重新回校做了一名教师。
舍不得离开家乡的孩子
以前,学生经常会被父母叫回家务农而流失,苏呷有史就会拄着拐杖去家访,说服父母让孩子们继续上学;现在,那些成绩稍好或家境稍好的孩子转到县城去读书了。“每次有娃娃走,他都显得很高兴,但实际上心里却舍不得。”同事说,苏呷有史没有娃娃,他把村里的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娃娃。
苏呷有史的工资涨到每个月800元了,但依旧和年近80岁的老母亲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土墙房子中,家里唯一“电器”是一盏白炽灯。“现在生活已经好很多了,平时吃洋芋和包谷,偶尔能吃上大米和面条,过彝族年的时候,还能吃上猪肉。”苏呷有史依然很乐观。 (下转03版)
启事:如果您被这些凡人善举感动,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的凡人善举,请登录四川日报网http://www.scdai-ly.cn/留言为他们加油鼓劲,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登林)3月19日上午,布拖县拉达乡收字村哈马你合掌犁开沟,孙女跟着上农家肥播种玉米,在他们劳作的土地上,不时升腾起黄色的泥灰。去年冬季开始,凉山州各县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