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小三尺讲台一站35年

四川日报 2014-09-12 12:15 大字

寻访地: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

寻访对象:西泥沟村小负责人硕忍巴巴

最美理由:35年来,他教遍高卓营乡所有村小和教学点,1990年西泥沟村小升级为村完小,他担任其负责人,更是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本石巫果 本报记者 王爽

9月9日,高卓营乡西泥沟村小老师硕忍巴巴走出大山,参加在成都市举行的全省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他,代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言。

1979年,硕忍巴巴高中毕业,面对乡亲们多数不识汉字、村里教师紧缺的状况,他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了家乡村小的三尺讲台。“山上有个全县海拔最高的雷公坪村小,巴巴老师以前每天都要爬山去上课,太艰难了。”在去往高卓营乡的途中,高卓营小学校长黑来伍果指着仰头都看不见顶的大山说。顺势望去,山上陡坡几近垂直,山下河水波涛滚滚。当时,没有通村公路和桥梁,硕忍巴巴早出晚归,手脚并用才能到达学校,夏季汛期,他也不曾放弃,淌过40米宽的河流去学校。

在硕忍巴巴看来,最艰难的是和家长“抢”孩子。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彝族很多家长不愿送子女读书,入学率一直很低,个别村、组甚至没有孩子读书。为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他掏腰包请家长喝酒,拉关系,也曾和家长激烈争吵过,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40多个学生。“雷公坪村有个组共有16户人家,最多的时候有9家人的子女都失学,我去做工作,做得他们都怕我了。”如今,这段往事已成硕忍巴巴愉快的回忆,因为他的努力,所有失学孩子都复学并顺利读完初中,3户人家的孩子参加了工作,成为全村的骄傲。现在,西泥沟村小覆盖范围内的学龄儿童无一辍学。

在硕忍巴巴的努力下,1990年,西泥沟村小升级为村完小,成为学校负责人的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学校。乡村教师缺乏是个难题,于是,他动员自己的两个女儿来村小当老师,“外面的世界不缺我们一两个人,但山里的娃娃们却很需要我们。”如今,34岁的大女儿硕忍总席已在西泥沟村小教书10年。

35年来,硕忍巴巴教遍了高卓营乡所有村小,教过1000多个学生。学生的优异成绩是他最大的欣慰:在马边16个彝族聚居乡里,西泥沟村小的学生成绩超过了14个乡中心校。

59岁硕忍巴巴还有1年就退休了,他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岗。今年9月1日开学,他以长期以来的打扮——头戴一顶浅黄色毡帽,身穿黑底彝绣排扣马褂,站在三层楼的新教学楼前,欢迎着180多个学生。

美丽点赞

吉木丁细(高卓营小学副校长):

硕忍巴巴老师最感人的,并不是他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他35年坚韧不拔地只做着乡村老师这件小事。

记者手记

到边远的村小采访硕忍巴巴,更觉他的坚持、不易与伟大。作为村小老师需要跋涉的路,远比 “三尺”漫长:35年里,他既当校长又当班主任,既上课又管后勤,为学校建设找过同学、求过朋友、磨过领导,在西泥沟村小搬迁期间,还同工人们一起修路、修教室、建宿舍。正是这份坚韧,说服了亲人选择教育事业,也正是这份执着,感染了认识他的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旅游扶贫:让乡村花更艳景更美

7月7日,四川省旅游局正式启动了今年四川省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对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2015年确定的四川1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始进行摸底调研和规划设计。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到集中力量解...

马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