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赠衣送被只暖身 修房补屋更暖心

四川日报 2013-12-03 14:28 大字

编者按

进入12月,天越来越冷,各地党委、政府关注特殊困难群众,一系列济困扶难送温暖的举措正在落实。

我们推出《冬日暖阳——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系列报道,派出几路记者,走近“三低”人员(城市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低收入乡村老师)、“三孤”人员(孤儿、孤老、孤残)、“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等困难群体,展现各地送温暖中的创新措施,反映特殊困难群众的心愿。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杜蕾

岁末天寒,包括低保户、五保户在内的“三低”困难群体领到过冬物品了吗,冬日里他们最渴望的温暖是什么?11月29日,记者前往乐山,实地探访当地五保户、低保户,倾听他们的冬日愿望。

心愿:帮漏风的房子补上瓦回应:20日前加固好房子

11月29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夹江县漹城镇宿漕村5队,在村民指引下找到63岁五保户薛怀银时,他正陪着87岁的老母亲坐在房前聊天。

“昨天刚去镇民政所领了一床棉被和一件棉大衣。”谈及过冬物品,薛怀银领记者走进屋内,从床上翻出棉大衣,“你瞧,挺厚的,穿上很暖和。”他又从一旁放衣物的小床中拎出棉被,被子外包装还是崭新的。

薛怀银是1970年入伍的老兵,因为患上肾脏疾病,1979年退伍后回到老家,和父母相依为命,至今未婚。由于疾病缠身,没法做重活,薛怀银3年前在镇民政所劝说下申领了村里的五保,加上伤残军人抚恤金、母亲的低保,这个家庭每月以1370元钱为生。

近年来,每到冬日,薛怀银和母亲都会收到政府部门送来的保暖衣、棉衣、棉被、大米等过冬物品。这些东西能否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薛怀银想了很久,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记者,能不能帮漏风的房子补上瓦。虽然有棉衣棉被,但天气冷了,房子容易漏风,遇到下雨天漏水就更冷。他原本想买些砖瓦自己来补房子,谁知气管炎犯了,补房子的事拖了下来。

记者看到,薛怀银和母亲两人住在旧式的瓦片农房内,由于年久失修,一间卧室的房顶破损得厉害,右上角还缺了一块。记者刚在房间里站了几分钟,就感觉冷风灌入,阴冷得很。薛怀银自己住这间,把相对好点的房子留给了母亲。

带着老人的心愿,记者走访了夹江县民政局和宿漕村村委会。据夹江县民政局副局长李万军介绍,近年来,除按月为五保户发放补助外,夹江还以修建敬老院的方式集中供养五保户。“像薛怀银老人这种情况,镇上民政所的同志劝他入住敬老院,由民政免费供养。”可薛大爷却因要照顾母亲而不愿入住。为此,当地民政所想了个办法,让非五保户的母亲每月交290元的费用,跟儿子同住进敬老院一起供养。但薛怀银还是拒绝了。“既然老人不愿意去敬老院,村上来想办法。”村支书袁均伟说,由村委会牵头,大伙儿一起帮薛怀银家补瓦加固房子,争取12月20日前让老人的家温暖起来。

心愿:希望全家人一起吃顿饭回应:需医院评估同意后才行

“前两天,社区专门给我和儿子送来了厚衣服、厚被子,你看我已经铺上了。”29日下午,刚走进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佑君社区低保户雷雨秀的家里,老人便拉着记者的手说。

今年75岁的雷雨秀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二儿子和孙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直住在精神病院里,而大儿子身体不好也长期在家养病,生活重担落在了老人身上。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雷雨秀一家目前每月能领到960元低保金,同时其儿子和孙子的住院治疗费得到了全额救助,不过2人每月在医院的伙食费共460元,还需自己承担。“天气渐渐冷了,我最希望的温暖不是棉衣棉被,而是儿子孙子能从医院回来,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个饭。”老人说,这个冬天最渴望的是亲手为儿子、孙子做一顿暖暖的住家饭。记者看到,老人把新发的棉被整整齐齐地铺在孙子的床上,她说她不怕冷,这床新的棉被等着孙子回来的时候盖。

老人的心愿是否能实现?佑君社区书记田文博告诉记者,几天前,在社区的争取下,老人的孙子经医院同意曾被接回家,却因为再次发病而被送回了医院。“雷婆婆的儿子、孙子都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需医院评估同意后才能出院,但从安全考虑,两人一起回家的可能性很小。”“目前我们所提供的帮助,更多只能短期解群众的燃眉之急。”田文博告诉记者,对于雷雨秀这样的困难群众,社区通过各类政策倾斜、爱心组织帮助,尽力给予援助。但由于资金、机制的原因,能做的很有限,社区工作人员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呼吁,帮扶特殊困难群众需要建立持之以恒的有效机制,让雷婆婆们真正过一个暖冬。

记者手记

捂热困难群众的心才是“本”

在乐山采访“三低”群体,一直含着泪水。无论是薛怀银,还是雷雨秀,他们的冬天虽然有了棉衣棉被,却仍向记者吐露了各自最迫切的暖冬心愿。漏风的房子能否补一补?一家人可否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顿饭?虽然是两个个体的愿望,反映的却是更多困难群众的心声。

要让“三低”困难群体过个好冬,送衣送被只是第一步。真正解决群众所需,捂热他们的心,才是关键。

采访中,社区书记田文博对记者说,他们也知道棉被、棉衣解决的只是短期的温暖,所以尽可能地走访群众,给予援助。但社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送温暖常态化、长期化,才是根本所在。

相关阅读

团委牵线 网媒唱戏

“暖冬行动”助2000孩子温暖过冬

本报讯 (记者 陈俊)11月29日清晨天未亮,10岁的马黑拉布就从被窝里爬起来,背起书包往山腰的黄茅埂小学走,他听说当日城里要送来大批爱心物资。上午9时,在孩子们期盼目光中,载满冬衣、文具、书籍、体育用品等捐赠物资的“暖冬行动”爱心车,抵达活动的最后一站——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黄茅埂小学。由新浪四川联合四川共青团新媒体中心共同主办,四川日报网等多家媒体参与支持的“暖冬行动”,今年共筹冬衣5万件,已让全川2000名孩子穿上厚厚冬衣。

旨在让全川贫困山区孩子温暖过冬的“暖冬行动”已举办三年。从10月14日活动启动至今,今年的“暖冬行动”微博转发量累积达1.8万人次,物资募集数和受捐赠学生数均创新高。“新媒体做公益,优势在传播,成败关键在线下如何整合资源。”总结此次暖冬行动的成功经验,“暖冬行动”的执行长周弢介绍,去年”暖冬行动纯走民间路线,点对点联系学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却不如预期。今年共青团四川省委牵线搭桥,不仅吸引大企业加入捐赠队伍,乐山市国资委等地方政府部门也积极加盟,丰富了献爱心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畅通了活动渠道。

为了便于市民捐赠,“暖冬行动”今年首次在成都13个社区设立收集点。对所有包裹进行唯一编号并入数据库,以供捐赠者在网上查询包裹去向。

新闻推荐

彝家小伙的草根电影梦

3月17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乡场镇上,一部微电影正在老乡们的围观中有条不紊地拍摄。这是一支业余创作小团队:工作人员都是电影爱好者,演员是来自当地的彝族村民,剧情也浸润着浓厚的彝族民俗文...

马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